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一生一事”灭脊灰

2020年02月28日
  1月8日8时,寒风凛冽。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告别厅门前已排起长队,人群中有顾方舟生前的同事、朋友以及慕名而来的市民。大家都要来送顾老一程。

9时,顾老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告别厅里哀乐低回,静默肃穆。挽联上书“为一件大事来,鞠躬尽瘁;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厅内摆放着社会各界送来的花圈,顾老安详地静卧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人们鞠躬、拭泪,满怀深情。

 

跟脊灰结缘是一项使命

 

1月2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顾方舟教授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他和同事们于1960年成功研制首批“脊灰”(Sabin株)活疫苗,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传奇的一生,顾老从容淡然,只言“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

“顾教授将一生奉献给了消灭脊灰这项伟大的事业。”在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共同主办的顾方舟教授追思会上,顾老曾经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铠深情回忆道。

在《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一书中,顾老回忆:“跟脊灰结缘,说起来是组织上给我的一项使命。”20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在我国肆虐。由于彼时国内尚无疫苗,很多感染者留下终身残疾,部分儿童因此丧生。1955年,顾方舟流苏归国;翌年,江苏南通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近2000名儿童染病。顾方舟奉命前往调查。

为了研发脊灰疫苗,上世纪60年代,顾方舟举家入滇,带领团队白手起家,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选择云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地有大量可供实验的猴子。”赵铠说,疫苗三期试验需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顾教授不仅带头亲身试验,还冒着风险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参与试验”。

虽然疫苗研发成功,但如何既做到运输便利又让孩子爱吃,令让顾方舟夜不能寐。一日,他突发奇想,“可否将疫苗做成糖丸”?经过一年多研究,用奶粉、奶油、葡萄糖等材料作辅剂,将液体疫苗滚入糖中制成的糖丸疫苗诞生。疫苗能在常温下存放多日,在家用冰箱中可保存两个月,大大方便了运输。

从1964年起,“糖丸”逐步遍及大江南北。

 

音容犹在 精神长存

 

“顾老音容犹在,精神长存。”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辰院士潸然泪下。他说,顾方舟教授以国家需求为使命,为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奉献一生,造福亿万儿童,为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小糖丸解决了大问题。”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尹遵栋说,历经40年不懈努力,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根据初步估算,自脊灰疫苗使用以来,至少避免我国150万名儿童因脊灰所致麻痹和11万名儿童死亡。”尹遵栋说。

“我与顾教授有一种缘分。”顾方舟的博士生彭小忠说,1988年,他毕业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学习的第一本书小册子就是顾老师编写的《脊髓灰质炎》”。博士期间,顾老一直叮嘱他,“全球还未消灭脊灰,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研究员温宁说:“前不久去探望时,病榻上的顾老仍不忘叮嘱我,要做一个中国消灭脊灰的曲线图,这件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目前,我国生产的bOPV(二价脊髓灰质炎疫苗)已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第一批产品新近起运肯尼亚,援助非洲国家消灭脊灰。愿这个好消息能够告慰顾老的在天之灵。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一生一事”灭脊灰”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

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说到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质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就不能不想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出生于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而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李四光东渡日本、远去英国求学。求学归来后,他拒绝外国高薪聘请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