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叶正大前辈精神激励航空人开拓前行

2020年11月29日
   

叶正大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批航空专家,与徐舜寿、黄志千并称为航空工业沈飞第一代大师。12月14日,叶正大将军病逝,航空工业沈飞人深感悲痛!

 

叶正大搞航空,并不会令人感到意外。这个选择里既有家仇,更有国恨。他的父母、妹妹、九弟在黑茶山遇难时,他正在澳门,悲痛之余,他想到当时的延安几乎没有工厂,更谈不上制造飞机,最高级的工厂就是火柴厂,往返于重庆与延安之间的飞机都是美国空军飞机。他的四个至亲都因坠机而遇难,再加上他也亲眼目睹过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这些都促使他立志要义无反顾学习飞机制造。

 

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叶正大与弟弟叶正明从东北解放区赴莫斯科留学。出国前,东北局曾对他们有过指示,到苏联后要根据国家的需要选择专业,不出意料的,叶正大与叶正明都选择了莫斯科航空学院。

 

1954年7月,叶正大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后去了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报到,接待他的是副局长段子俊。段子俊是我国航空工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很欢迎叶正大,希望叶正大从基层做起,一步步来,建议他到沈阳飞机制造厂(航空工业沈飞前身)当一名车间工艺员。叶正大接受了段子俊的建议,愉快地到了沈阳飞机制造厂,工厂将他安排到前机身组装车间担任工艺员。多年后,叶正大还是觉得段子俊的建议令他受益匪浅,从基层做起是对的,这为他以后的工作积累了非常难得的宝贵经验。

 

1956年8月,飞机设计室成立,叶正大任副主任设计师,那年他才29岁。在此期间,他组织并直接参与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飞机的设计试制工作,以及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初教1飞机和第一架喷气式强5飞机总体方案的制定。

 

从1955年回国到1960年,叶正大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工作了5年,参加了歼5、歼6、歼教1、“东风”107、“东风”113等飞机型号的仿制和自行设计。后来中央军委将飞机设计室移交给国防部第六研究院,成为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设计研究所,叶正大任副所长,他参与领导了歼8飞机的设计研制。

 

2001年沈飞成立50周年时,叶正大将毛主席在莫斯科为他题词的影印件送给了沈飞,并讲述了毛主席在莫斯科接见留学生及他在沈飞工作的情景。可见,他对沈飞公司的深厚感情。

 

2015年6月11日,叶正大再一次回到沈飞调研时,紧紧握住沈飞董事长、党委书记郭殿满的手,叮嘱道:“希望沈飞为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做出更大贡献!”

 

沈飞在快速发展中牢牢把握军机主业不动摇,推动公司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军机科研生产方面,创造了三代机研制生产的新纪录,以歼15舰载机和“鹘鹰”四代机为代表的现代化航空武器装备,为我军实现由近海防卫向远洋防御的战略转变、实现航空武器装备的跨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强大的飞机装配系统集成能力,研发与应用电磁铆接、自动钻铆、自动制孔、柔性装配、装配仿真等先进装配技术,实现了从科研到批生产、从零件制造到飞机装配、从成品检测到整机调试,全过程的现代化;拥有了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国内高水平的钛合金加工制造中心、国内先进的复合材料制造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在金属增材制造、可靠性试验等前沿技术开发和应用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此外,沈飞还与波音、空客、庞巴迪等国际著名的飞机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技术合作和贸易伙伴关系,多项产品荣获全球唯一供应商资质。并积极参与我国C919大型客机和ARJ21新支线客机的研发和制造,为我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航空制造业做出贡献。

 

沈飞66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产飞机,还出人才。一批德才兼备、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经过在沈飞的磨练成长,在航空领域各个部门和专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叶正大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的精神是沈飞的宝贵财富,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沈飞永远不会忘记他。叶正大将军的光辉业绩与崇高精神将在沈飞历史的丰碑上熠熠生辉,代代传承。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叶正大前辈精神激励航空人开拓前行”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杨振宁和我

    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须具有三种因素:(1)天才:学问方面,天才成分占得多。有无发明与创作是不止以得多少分数,几年毕业所能达成的。(2)努力:道德方面,努力成分占得多。每个人都有他所应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就是成功。(3)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