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中国“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的导弹人生

2021年03月04日
  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这是一位将自己毕生精力,都交给国家导弹事业的�w辈老人,在其生命垂危之际,依旧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回顾往昔,他的一生远离鲜花与掌声,用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铸就了中华“神剑”,谱写了蛟龙出水,“巨浪”冲天的丰功伟绩,黄纬禄的'导弹人生',学习时代先锋的科研精神,1916年,黄纬禄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童年时期。

黄纬禄在读书之余,最喜欢玩的游戏便是竹蜻蜓,看着天空下,不断旋转上升的竹蜻蜓,他总是忍不住想,把许多竹蜻蜓组装在一起,底下放个炸弹,它是不是就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年少时的小小梦想,就此埋下了萌芽,只是谁也不曾料想到,简简单单的竹蜻蜓,有朝一日竟会化作,一枚剑指天窖的导弹,一枚剑指天弯的导弹,成为中华民族脊梁的支撑,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在中国的领土上,山河破碎社会动荡。

满目皆是一片疮瘦,届时刚从中央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黄纬禄,看着风雨飘零的祖国,一心寻求救国之法,最终在无数次的思考与纠结后,他选定了走科学救国的道路,1945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恰逢当时正值二战,黄纬禄亲眼目击了,纳粹袭击伦敦的一幕幕场景,甚至经历了一次,与死神擦肩的恐怖导弹袭击,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导弹,第一次见证导弹的巨大威力,自此,这个拖着烈焰的神秘武器,便成为了他心头刻骨铭心的。

一块烙印,他预感到了这股强劲力量,对于悍卫国家主权,保护领土完整的重要性,一定要学会如何制造导弹,二十九岁的黄纬禄,即刻便为自己立下了,人生第一份军令状,1947年10月,黄纬禄在谢绝了,英国多家公司的高薪挽留之后,怀着一腔赤子之心学成归国,期盼在祖国的土地上,施展自己关于导弹的全部理想与抱负,作为海外留学的高材生,黄纬禄回到国内后,当下便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橄榄枝,面对纷呈繁杂的选择,他没有抛却初心,本着实业救国的决心。

毅然进入无线电研究所,担任科研人员,1956年,钱学森在中南海作的,关于'两弹'建议的一场报告,深深触动了黄纬禄的内心,也许是命运使然,他随即被抽调进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担任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然而当时中国导弹的基础几乎为零,苏联更是单方面毁约撤走了全部专家,面对四面楚歌的境地,黄纬禄和他的团队秉持着,生在永定路的铮铮誓言,自力更生,在戈壁荒滩上默默无闻地,挥洒着拼搏的汗水,作为总负责人,黄纬禄更是以身作则。

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心血与精力,通宵达旦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他如饥似渴地利用着,一切时间学习攻克导弹飞行中的,各项技术难关,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的水平,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导弹事业逐步取得了,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的巨大进步,一个震惊世界的全新篇章正在被谱写,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导弹零的突破,1964年6月,'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

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10年的时间,黄纬禄和他的团队做到了,他们用智慧与毅力撰写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神话,用实实在在的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导弹不再是,以前一穷二白的境况了,它拥有了崭新的色彩,与此同时,传奇还在延续,1982年10月12日,一条喷火的较龙',从渤海海面腾空而起,以势如破竹的姿态直飞蓝天,在海天之间描绘出了,一幅辉煌壮丽的景象,这条较龙’寄予了,总设计师黄纬禄,和所有相关技术人员的全部希冀。

目睹着越飞越高的导弹,他们心潮澎湃,振臂高呼,它没有辜负国家的期许,它像真正的巨浪一样气贯长虹,撼天动地,巨浪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成为了,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和国际地位,黄纬禄也被冠以了,'巨浪之父'的荣誉称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光芒的背后,是一个被疾病拖垮的赢弱躯体,66岁的黄纬禄瘦了整整11公斤,饱受多种病痛的折磨。

他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填补导弹事业,可对此,黄老却表示,11公斤可以成就,一个民族的希望与骄傲,此生无悔,黄纬禄还提出了“一弹两用”的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成功研制出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2011年11月23日,黄纬禄带着对导弹的万千眷恋悄然离世,自此之后,茫茫戈壁,再无他意气风发,一往无前的身影,黄纬禄的一生。

视中国导弹事业高于一切,零基础,面对任何的艰难困苦,他都默不作声地咬牙坚持着,只为有朝一日能够,让祖国有足够的底气与实力,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用自己单薄的血肉之躯,扮演了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党和国家释放了,自己全部的光和能量,他所遗留下来的,不仅是彪炳史册的科学成果,更是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的科研态度。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的导弹人生”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伍连德

      上个世纪初年的1910年秋冬,一场来势凶猛的鼠疫袭击我国东北,三个多月时间即从边境小城满洲里传进关内,很快京师、济南、烟台都发生了疫情。时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不要说少医无药,就连地方官员中也很少有人具有起码的防疫常识。东北地区还有日、俄帝国主义势力割据,形势万分危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