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一封公开信与朱光亚归国

2021年03月06日
  应解放军报社之约,我们于近期采访了1950年朱光亚组织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52位签名者中的姚明玉、陈秀霞两位同志。现已90多岁高龄的签名者、老科学家侯祥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材料,使我们得以了解到这封公开信及朱光亚归国的点滴情况。

1945年秋天,美国军方曾透露出美国可以接受中国人学习制造原子弹的意思。蒋介石下令由军政部长陈诚和俞大维一起负责,秘密筹划这一重大的国防科学技术计划。陈诚和俞大维约见了吴大猷、华罗庚、曾昭抡,由他们分别在物理、数学、化学三门学科各选两名青年学者作为助手,前往美国考察学习。数月之后,物理方面,吴大猷选了助教朱光亚和大二学生李政道;数学方面,华罗庚选了孙本旺(到美国之后又选了徐贤修);化学方面,曾昭抡选了唐敖庆和王瑞�。五人中,李政道最年少,才19岁,朱光亚次之,21岁。两个人都聪慧超常,且年纪相若,常在一起切磋,交谊至深。

1946年9月,在华罗庚带领下几个人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与先行而来的曾昭抡会合。由于美国对这一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封锁,所以,曾昭抡跟他们一见面,就连连摇头:“嗨,在美国学习原子弹技术是没门了,你们就各奔前程吧。”

曾昭抡将他这些日子和美国人交涉联络的情况大致讲了一下,几个人一听也觉得十分无奈。大家都看到,美国根本不可能帮助中国搞什么原子弹。此外,由于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腐败成风,政治局面和经济形势混乱不堪,筹建国防科研机构的原定目标早就注定了是水月镜花。

朱光亚选择留在老师吴大猷教授的母校密歇根大学,一边作为吴大猷先生的助手做理论物理课题,一边在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实验核物理的学习和研究。

在密歇根大学,朱光亚学习勤奋刻苦,各科成绩全是A,连续4年获得奖学金。1947年开始,在世界著名物理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论文,在核物理这个新兴学科前沿留下了他的足迹,使他在中国留学生中名气很大。

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旅美学者有两大组织,一个是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一个是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朱光亚是这两大组织的积极分子。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旅美留学生们为之欢欣鼓舞,集会庆祝。这时候,是回国参加祖国建设,还是滞留美国,或者是去台湾,成了每一个中国留学生日思夜想的重要问题,也是当时留学生之间交流的中心话题。朱光亚和许多进步师生一样,积极鼓动大家回国效劳。从目前查到的文字记录看,1949年11月、12月间,朱光亚与曹锡华等人,在密歇根大学所在的安城,多次以留美科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分别以“新中国与科学工作者”、“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等为主题,介绍国内情况,讨论科学工作者在建设新中国中的作用,动员大家“祖国迫切地需要我们!希望大家放弃个人利害,相互鼓励,相互督促,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他们还用《打倒列强》歌曲的曲调,自编了《赶快回国歌》,每次聚会都要齐唱“不要迟疑,不要犹豫,回国去,回国去。祖国建设需要你,组织起来回国去,快回去,快回去。”而朱光亚自己则早就决定回国,已经做好了回国前的各项准备。

从1949年年底开始,作为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中西部地区分会主席的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到第二年2月下旬,有52名已经决定近期回国的留学人员签了自己的名字。其中既有从事自然科学的,也有从事社会科学的(如1949年年底回国,后来在外交部工作的陈秀霞同志),并且分布在美国各地,如著名科学家侯祥麟先生当时就是在美国东海岸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这也看出,朱光亚同志当时在留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这封公开信于1950年2月27日寄往纽约的留美学生通讯社,刊登在3月18日出版的《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在当时海外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50年2月底,《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寄往留美学生通讯社后,朱光亚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提供的救济金,踏上了归国路程。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罗布泊上空火球闪过,沉雷怒吼,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大漠上空升腾。在这样的时刻,朱光亚等人从试验现场撤离时,因为情急之中司机驾车走错了路,因而没按时赶到设在山包之上的观测区。当朱光亚在途中转过身,一眼看到正在向上升腾的蘑菇云时,一向刚强内敛的这位主要组织领导者一时百感交集,不禁潸然泪下。从18年前漂洋过海去异国寻梦,到今天自己亲手参与造出了原子弹,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怎不令人唏嘘感慨!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一封公开信与朱光亚归国”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雷凡培:太空展示中国

      “长征二号 F火箭刚刚完成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而后它又发射了一位‘十大杰出青年’,并于今晚成功回落到地球,回落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1月9日晚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上,随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幽默风趣的话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雷凡...

科技界使命重大而神圣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共同迎来了新世纪我国科技界的一次盛会�D�D�D首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的隆重召开。这次论坛,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大会热情支持的各...

田捷:虚拟世界 实塑人生

    华佗再世可免灭顶之灾     1994年,田捷受美国宾州大学的邀请与资助,在该校医学图像处理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课题是二维切片的三维转换。该校曾创造了两个第一:研制生产了第一台计算机,在综合院校设置医学院的第一家。田捷说:“正因为这两个第一,使他很早就在思考,理论知识如何实现和...

古稀院士的似水柔情

    张勇传,1935年3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电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文华学院院长。   张勇传院士年近七旬,举手投足仍然敏捷潇洒。他和记者侃侃而谈一下午,他的思维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老庄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