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屠守锷:低调的“真理缔造者”

2021年03月05日
   

“东风5号”创造了“真理”,屠守锷则创造了“东风5号”。高调钻技术,低调过生活,这便是缔造“真理”的屠守锷。

 

1

 

俾斯麦有句名言: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对于近代以来饱受屈辱的中国而言,对这句话的感受不可谓不深。不过,大炮作为终极武器早已成为过去式,在现代社会,真理在洲际导弹射程之内。

1980年,我国用“东风5号”第一次在地球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真理”。“东风5号”是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自服役以来一直是我国核打击力量中的明星级老大哥,其改进型号“东风-5A”射程超过13000公里,最新型“东风-5B”也已于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上亮相。

“东风5号”创造了“真理”,那又是谁创造了“东风5号”呢?它的总设计师就是屠守锷,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但陌生并不意味着孤陋寡闻,因为即使你在网上搜索,也找不到多少关于屠守锷的采访和报道。

是国家和人民把他忘了吗?还是有特殊规定不准媒体上出现他的名字呢?都不是,屠守锷不为人所知,原因全在他自己身上。

有一次,军旅作家胡士弘想采访屠守锷,可胡士弘在发射场来回走了几次都没找到他。纳闷之际,有人告诉胡士弘,那个身着蓝灰色工装、蹲在人堆里扒饭的便是屠守锷。胡士弘一看才发现屠守锷完全是个工人老师傅的模样,难怪找不到呢。眼前身材浑圆、脸庞饱满、笑意盈盈的“工人老师傅”让胡士弘感到亲切和善,然而当他刚一开口表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屠守锷却画风突变,对胡士弘表现出爱理不理的生硬态度。后来胡士弘从戈壁追到北京,从研究院又追到发射场,最后一直追到屠守锷家里,屠守锷才终于答应和胡士弘谈一谈,着实让胡士弘吃足了苦头。

不只胡士弘,很多记者都在屠守锷那儿吃过闭门羹,“屠老总”的“坏脾气”在记者中是出了名的。屠守锷对采访他的记者总是很冷淡,拒人于千里之外,久而久之,记者们都知道了他的“坏脾气”,采访也便少了,屠守锷不为人知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屠守锷的“坏脾气”不过是他低调作风的体现罢了。这种低调与他的家风是分不开的。屠守锷出生于江南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晚清举人,家中几代读书人都谨遵“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的信条,他从小便深受家庭熏陶,对名利看得很轻。

屠守锷的低调还与他内向寡言的性格有关。“屠老总”说话常常言简意赅,还因此闹过乌龙。一次,屠守锷给一位技术人员通电话:“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你是哪位?有什么事?”屠守锷回了一个“屠”字就挂了电话。一头雾水的技术人员听声音像“屠老总”,琢磨着他可能是要图纸,便带上图纸匆匆赶到办公室。屠守锷看到后不禁一愣:“你拿图纸做什么?”技术人员也楞了:“不是您说要‘图’吗?”

 

2

 

然而,一向低调的“屠老总”也有高调的时候。

我国于1965年3月决定尽快将洲际导弹研制出来,毛泽东表示:“战略导弹的威力,体现在它在发射架上的威力,而不是真正发射出去以后。既然是个摆设,就要早响。”于是“屠老总”接到了这样的命令:1971年试飞,1973年定型。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尽量提高洲际导弹的制导精度、运载能力和可靠性,屠守锷大胆采用了平台计算机制导系统、高可靠大型火箭发动机、高强度铝铜合金箱体结构等当时的最新技术。紧赶慢赶,导弹终于可以在1971年发射了。

可好事多磨,上级突然下令停止发射。原来,有些领导认为这枚导弹的电子设备已经用了很长时间,而导弹上的电子设备一般寿命都很短,因此继续试飞会增加失败概率。屠守锷一听就急了,在总装测试的100多天里,他天天都在第一线找问题抓质量,深知这枚导弹早已具备了发射条件。为此,屠守锷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导弹的技术情况,平时寡言的他这次却说了很多。最后,周总理关切地问:“屠总,你认为可以发射吗?”一向低调的屠守锷这次却“高调”起来,他充满自信地对周总理说:“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目前它的性能状态是良好的。我们认为这第一枚试验弹应该尽快发射,以便检验我们的设计方案,找出不足。”

屠守锷难得的“高调”换来了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的如期试射,1971年9月,“东风5号”成功完成了半程试验。由于“文革”干扰,“东风5号”的全程试验被搁置下来,直到九年后才得以进行。在这九年里,屠守锷常常夜不能寐,即使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破坏分子”的帽子,他还是希望洲际导弹能“早点响”。1980年5月18日,在欧亚大陆深处,随着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东风5号”如利剑出鞘,刺破苍穹,沿着计算好的弹道向东飞越赤道,弹头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溅起高达140米的巨浪。“东风5号”高调地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美苏之后第三个进行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国家,全球已在中国的“真理”覆盖之下。作为“真理”的缔造者,屠守锷的内心自然欣喜不已,但他却不动声色,远远地避开了掌声和祝贺。

除缔造“真理”外,屠守锷还领导研制了“长征2号”运载火箭,其改进型“长征2号丙”在过去四十余年中一直保持百分之百的发射成功率,被誉为“金牌火箭”。上世纪80年代,屠守锷敏锐地察觉到火箭捆绑技术才是我国发展大型运载火箭的最佳途径,但当时理解他想法的人却不多,“屠老总”因此变成了“屠销售员”,他逢人便要“高调”地夸赞捆绑式火箭的好处,一改往日低调寡言的作风。1988年底,火箭捆绑技术终于得到批准,屠守锷被聘为技术总顾问。“屠销售员”的倔强和坚持让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实现了飞跃,无论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开拓,还是神舟飞船的发射,全都离不开捆绑式火箭。

“屠老总”毕生都很低调,他的低调是对名利和荣誉的不屑一顾;“屠老总”有时却又很“高调”,他的“高调”是对技术精益求精后的自信和倔强。曾有人问屠守锷在70年的航空航天事业中最快乐的是什么,他没有高大上的论调,只是微笑着说:“最快乐的当然是任务一个个完成。”“哪一次任务最特别?”“比如有一次任务完成以后,我到外面休假,在青岛休息,带着老伴一起玩玩,这就很快乐。”高调钻技术,低调过生活,这便是缔造“真理”的屠守锷。

 

 

--------------------------------------------------

人物小档案:

屠守锷(1917.12.5�C2012.12.15),“航天四老”之一,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科院、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从技术上主持制定了我国弹道导弹发展的“八年四弹”计划,曾担任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东风5号”总设计师、“长征2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长二捆”技术总顾问。于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名言:

没有好的作风,就没有资格搞航天。

参考文献:

[1]胡士弘.航天英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李晨.追记屠守锷院士:“屠老总”的四个侧面[J].今日科苑,2013(5):16-21.

[3]贺青.屠守锷院士传记[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5.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屠守锷:低调的“真理缔造者”” 的相关文章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

藏医学的集大成者宇妥・云丹贡布

  宇妥・云丹贡布(708―?),亦作宇妥・元丹贡布,唐吐蕃时期杰出的医学大师,藏医学的奠基人。   公元708年(唐景龙二年),宇妥・云丹贡布出生于拉萨堆龙吉纳(今西藏堆龙德庆)的医学世家。曾祖父洛哲希宁为藏王松赞干布御医,祖父斋杰加嘎尔巴札是藏王芒松芒赞御医,父宇妥?琼布多杰为藏王赤都松御医...

田捷:虚拟世界 实塑人生

    华佗再世可免灭顶之灾     1994年,田捷受美国宾州大学的邀请与资助,在该校医学图像处理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课题是二维切片的三维转换。该校曾创造了两个第一:研制生产了第一台计算机,在综合院校设置医学院的第一家。田捷说:“正因为这两个第一,使他很早就在思考,理论知识如何实现和...

古稀院士的似水柔情

    张勇传,1935年3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电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文华学院院长。   张勇传院士年近七旬,举手投足仍然敏捷潇洒。他和记者侃侃而谈一下午,他的思维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老庄的句...

黄昆: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怕他”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在美国做研究,而是当时和黄昆同住一舍的时光。”时隔数十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对黄昆的认真仍然念念不忘。当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和年小几岁的杨振宁同住一屋。   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

记中国的原子弹科学家

    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永载中国史册的日子。当天下午3时(北京时间),新疆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宣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次相当于几万吨TNT炸药威力的核炸弹产生的地震波,绕地球转了好几圈,以至远在万里之外的国际权威――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观测台也测到了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