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追忆科学巨人朱光亚 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

2021年03月06日
  他被称为“我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在两弹的研制中,他被誉为“科技众帅之帅”;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他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2月26日,87岁的科学巨星朱光亚停止了思考,满载传奇和荣耀的一生也从此画上句号。

朱光亚走了,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奋斗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又陨落了一颗。细数共和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有10人健在。

 

只有派朱光亚是派对了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

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掷两枚震惊世界的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同时也唤起了中国人制造原子弹的梦想。

正是这个时候,21岁的朱光亚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年轻的物理学家。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提出:中国也要做原子弹。于是,国民政府决定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推荐两名助手同去。当时吴大猷推举的两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

李政道先生回忆这段往事时开玩笑说:“当初蒋介石派的人只有派朱光亚是派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了,派我是派错了,我没有做原子弹,而是迷上了高能物理。”

1946年,朱光亚等人刚到美国不久就被告知,美国不会向其他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加之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很快发生巨变,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

朱光亚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以全A的成绩连续4年获得奖学金。

新中国成立没多久,身在海外的朱光亚热血沸腾地期盼着回到祖国。1950年初,他联合51名旅美留学生,起草了著名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

 

吐烟圈与板门店

 

1950年,回国仅4天,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此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这是国内较早介绍这方面知识的著作之一。

1952年春,朱光亚被选调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停战代表团秘书处当了一名翻译,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板门店谈判。

若干年后,有一次,在核武器研究院开会,休会时朱光亚抽空点燃一根烟,吐出一连串又圆又大的烟圈。

身边同事十分好奇,朱光亚幽默地说,能吐出如此“高难度”的烟圈,要归功于板门店谈判。当时谈判陷入僵持阶段,双方均保持沉默,中方看着美国人一支接一支吸香烟、一口接一口吐烟圈,于是也相互递烟。朱光亚就在这时学会了抽烟和吐烟圈。

1952年底,他被调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新建的物理系任教。1955年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战略决策,朱光亚又被召回北大,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

随后,核武器研制机构急需一位负责最后产品的科学技术领导人,钱三强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推荐朱光亚去担任中科院原子能所物理实验室的副主任;此后他又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担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当时,他只有35岁。

喝酒只醉过一次

时间走到了历史性的一刻: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震惊世界。

当时,朱光亚一行人由于走错了路,没能赶到现场观看。原子弹爆炸的瞬间,还在赶路的朱光亚停下脚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

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是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个晚上。

两年零八个月后,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两声巨响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已经跻身核大国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争分夺秒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期间,朱光亚还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1969年9月23日,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此后,他从原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参与组织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80年代中期,参与了中国跟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重要计划---“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成为继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之后这个全国性统一的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主要领导人;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又被推选为第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成为工程院的第一任院长。

1999年,国庆50周年之际,朱光亚与其他22名科学家一同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买菜、砍柴、做家务

 

朱光亚是中山大学老校长许崇清的女婿。许崇清之子、今年78岁的中山大学教授许锡挥在得知姐夫朱光亚去世的消息后,回忆起了曾经的往事。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许锡挥到北大念书,朱光亚在中科院工作。“我常在校门口看见他。他生活很简朴,一直骑自行车上下班,一直到70多岁。其实他有车有警卫,但他坚持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许锡挥说,朱光亚虽然是著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但他有空的时候,会买菜、砍柴、做家务。

因工作性质,朱光亚必须对家人严格保密。“直到原子弹研究成功,向外界公开了消息,我们才知道他的工作。就连他的儿子知道时也很惊讶:原来原子弹是我爸爸搞的!”

在朱光亚85岁生日的时候,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主编出版《战略科学家朱光亚》一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在这本书的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朱主任对我国科技做了很多有分量的工作,但由于国防需要,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追忆科学巨人朱光亚 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

藏医学的集大成者宇妥・云丹贡布

  宇妥・云丹贡布(708―?),亦作宇妥・元丹贡布,唐吐蕃时期杰出的医学大师,藏医学的奠基人。   公元708年(唐景龙二年),宇妥・云丹贡布出生于拉萨堆龙吉纳(今西藏堆龙德庆)的医学世家。曾祖父洛哲希宁为藏王松赞干布御医,祖父斋杰加嘎尔巴札是藏王芒松芒赞御医,父宇妥?琼布多杰为藏王赤都松御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