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大国脊梁】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

2021年03月12日
   

前言: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创造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成就举世瞩目,他们的功绩惠及后人,功在千秋!他们 是大孝于国的英雄!

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大国脊梁。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些英雄吧!

 

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创造性地把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

王希季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他首先提出了“空间资源”“空间基础设施”“空间疆域”等新概念。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难关,使中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

王希季是中国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空间国家。在返式卫星的光辉重大成就中,王希季起着关键和主要作用。

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的王希季使中国的空间科学从探测阶段登上了试验阶段的新台阶,是中国功勋卓著的航天技术专家,长期以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这条战线上,为开拓和发展中国空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

【求学】

王希季祖籍云南大理上末,1921年7月26日生于昆明,在兄弟7人中排行老三,父亲是商人。王希季读书的时候喜欢打球,中学时,他参加了一个戏剧社,还演过街头剧。初中毕业前,王希季患风寒休了半年学,病刚刚好就去参加昆明市会考,成绩是全市第一名。王希季的父亲要他学门手艺,于是,他便进了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原云南工学院前身之一部)。

大概读了一年,去参加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1942年毕业。大学毕业时,正值中国抗战,王希季进了一家兵工厂。几年兵工厂生活,使他看到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的工业太落后。于是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他于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

【报国】

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而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只能优待300公斤小米。不少同学都劝他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但他考虑到自己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祖国统一了,自然应该回国效力。于是,在留美科协的帮助下,1950年春天,他率先踏上了“克里弗兰总统号”商船回国。王希季回国后,先在大连工学院担任副教授,后又任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教授。

【改行】

专访王希季探空火箭是用来探测研究大气层特性和开发利用大气层资源的火箭,作为火箭工程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为中国后来运载火箭的研制提供技术和实验条件的支持。王希季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但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把中国第一枚火箭搞上天的人,在受命研制火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这方面的知识,他只是一位搞热电厂发电的专家。1958年11月,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的王希季被上级安排到一个秘密单位报到。去了之后才知道,这个上海机电设计院是要做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是一个当时保密非常严格的单位。把卫星送上天上去,和在火力发电厂发电给大家用,可以说完全两个不同的领域。

【攻关】

王希季曾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对于自己1958年接受的这项新任务,王希季起初心里并没有底,当时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技术资料,没有任何国际援助,王希季手下带领的只是一批缺乏技术背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年轻人。有时碰到一些连自己都没接触过的新东西,王希季常常是头一天晚上啃书本,第二天就给大家上课传授。在许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王希季他们土法上马,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用手摇计算器,有时甚至干脆就拨算盘珠子,很多数据都是靠人力计算出来的。

在王希季的主持下,半年后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研制、总装完毕。经历了第一次的发射失败,王希季总结经验后再次上阵,1960年2月19日16时47分,第二枚"T-7M"发射试验成功。这次试验成功,是中国自行发展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实践意义的成果。

【克难】

火箭发射试验困难重重,王希季他们的"指挥所"是用麻袋堆积而成的,里面既没有步话机也没有电话,指挥得靠扯着嗓子大声喊叫,并要借助挥舞手势。自动跟踪火箭的仪器也没有,测试人员用的是需要几个人手把着才能旋转的人工天线。电力没有,向附近的部队借了一个50千瓦的发电机在发电。加注条件也不是挺好,所以加注燃料是用自行车打气筒打到里面,到了一定压力,然后打开加上去的。

条件虽然艰苦,但每一个步骤在事先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有图纸,有计算,有程序,也有口令。整个工程上的走一步都是计划好的,计算好的,安排好的。

T-7M的飞行高度是8公里,半年后T7研制出来,飞行高度60公里。T7之后就是T7A,T7A就不是60公里了,而是130多公里。T7A之后发展,探空火箭发展到高度320公里。

这以后,王希季又带领助手相继研制成功了"和平2导'、"和平6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T-TA(S1)"、"T-TA(S2)"生物试验火箭,将大白鼠和小狗豹豹、珊珊先后送上蓝天,又安然无恙地返回地面,使中国在宇宙生物领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大国脊梁】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 的相关文章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

     浏河的童年  由上海市出城,逆着东南方向出海的长江,向西北方大约一小时车程,便是浏河。  1912年阴历4月29日,也就是阳历的5月31日,吴健雄在浏河出生,给这个江南小镇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吴健雄是吴家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却是头一个女孩,在吴健雄这一辈,是排行健字辈...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