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宋文骢:壮志凌云

2021年05月15日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评选授予宋文骢的颁奖辞。

 

游击队员出身的飞机设计师

 

宋文骢原籍云南,1930年出生于昆明。旧中国家乡的贫瘠和落后,给宋文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学时代他就加入共产党外围组织,17岁时参加革命,19岁成为云南边纵部队的一名优秀侦察员。在云南和平解放过程中,他冒着极大的风险传送情报,立下战功。

建国后第二年,宋文骢被选调进入空军二航校学习,1951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任空九师二十七团机械师、机械长,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1954年8月20日,宋文骢跨进哈军工的大门,接受更系统化的航空专业教育。哈军工的生活给他留下难忘的记忆,领导是身经百战的将校,老师是调自各大名校的最好的老师,包括从美英法德意俄等国留学过的新中国最早的海归派,再加上苏联专家,这种“强强组合”曾被大家戏称为“八国联军”。

1960年,宋文骢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在30岁之际正式走上了飞机设计的岗位。此后,他在航空工业战线奋斗50载,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逐渐成长成为一名领域中的科研带头人,历任一航成都所研究室主任、副总设计师、副所长兼总设计师,一航成飞常务副总经理兼总设计师,先后参加过东风113号机、歼-7、歼-8、歼-9、歼-10飞机等多个飞机型号研制,其中他在参与两个国家重点型号飞机歼-7C、歼-10研制任务时,独挑大梁出任总设计师职务,是我国惟一担任过两代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研制并走完全程的总设计师。

 

4小时报告确定新战机雏形

 

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上已经开始用以导弹为主攻武器的第三代战机来装备军队了,而中国连以炮弹进攻为主的第二代战机都很少。要开展新战机的研制准备,宋文骢要面临全新挑战,其中的关键一步就是如何确定先进的空气动力布局。研制初期,宋文骢就清醒地意识到,新机研制必须充分应用当前国际航空领域的先进技术,他与同事们研究并提出了独特的“鸭式气动布局方案”,针对鸭式布局采用静不安定飞行控制布局。当时,宋文骢他们和国外同步开始研究,没有相关数据可以参考。他带领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投入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转战南北,进行了上万次试验,采集并处理上百万个气动数据,这些风洞实验数据让宋文骢迅速明确了方向。

几个月后,在新机方案论证会上,宋文骢他们拎了一个工人师傅连夜赶制的全透明有机玻璃鸭式布局新型飞机模型。当他把飞机模型往投影仪前一放,屏幕上出现一架亮闪闪的新型飞机,台下的将军、专家眼睛都亮了。宋文骢从战术技术要求讲到飞机使用性能、系统结构、武器火控,4个小时的报告赢得满场喝彩。很快,他的全新思路就被确定下来,我国新一代歼击机有了雏形。在这之后两年多时间里,经过多次论证、研究和评审,新的方案被确定为我国新一代战机歼-10的总体方案。随后,歼-10飞机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中航工业成都所真能把这款新型战机设计出来吗?上级问宋文骢他们,“你们敢不敢立军令状?”宋文骢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签!

 

26千克的承包“瘦身”新纪录

 

歼-10飞机的研发,是一项涉及全国100多个参研单位、20多个部委和行业的国家重点工程,投入在其中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作为总设计师的宋文骢需要总揽全局。在设计开发上,宋文骢有办法;在研发过程的管理中,宋文骢也想出了不少新招数。针对新一代战机的研制特点,宋文骢大胆地进行管理创新,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飞机系统工程管理体系和措施,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其中,“减重”一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在新飞机的研制中,重量这个词时刻挂在每个人心头。因为哪怕飞机重上一两,都会消耗新飞机的机动性能。宋文骢深知这一点,他想了个新办法叫“重量承包”,即负责各个体系设计的部门,都要为自己设计的那部分机件的重量立下“军令状”,只能“减肥”,绝对不能超重!结果,歼-10飞机的最终实际重量比原设计目标重量还减轻了26千克,这甚至创造了重量控制的最优纪录。就在这样的一步一步中,歼-10走向完善,走向成熟。正是宋文骢坚定及时的重大决定和生产单位的积极配合,给型号飞机的果断“减肥”,才保证了歼-10飞机得到更好的性能,并按期实现设计定型。回想当时的情景,参研人员有人感慨:“如果没有宋总这个重大决定,今天我们可能无法为歼-10飞机设计定型庆功。”

 

“倔”出最好的飞机

 

但凡有成就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怪脾气或怪习惯,宋文骢也不例外,许多同事们谈起宋总时都会笑道:“宋总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有点倔……”不过,歼-10最后能够通过设计定型,还多亏了宋文骢的倔。

在歼-10的一次试飞测试中,在飞机完成第一次超音速飞行后,承担试飞任务的同志们都为成功感到高兴,宋文骢却眉头紧锁。回到所里,他立即召开专题会议。会上,他叫同事找出当年做方案时飞机模型在风洞吹风的数据,和现在飞机试飞的数据进行反复对比。大家发现两组数据存在差异。有人认为:数据虽有差异,但并不存在安全隐患,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也只好这样了。“不行”,宋文骢态度决绝地对大家说,“我们给空军造的这架新机,一定不能让它留下任何遗憾。”“宋总,那您的意思是……”“必须趁现在飞机还没定型,抓紧时间修正改进,不然飞机很难达到我们的设计指标。”

飞机已成型,要再做改进,谈何容易。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这个老头,真是太固执了!”一时间,各种闲言、牢骚、抱怨,甚至怒气,明里暗里都冲着宋文骢而来,可他却不为所动,继续着手改进计划。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宋文骢委托杨伟副总设计师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十几轮的研究和协调,最终与所有的研制单位统一了认识,生产单位也拟订了新的生产方案,并创造了18个月生产6架改形飞机的奇迹。“这个飞机好极了,比我们现在所有的飞机都高一个档次!”试飞人员如此评价歼-10。

 

昔人已乘黄鹤去,惟有战鹰啸苍穹

 

宋文骢搞了几十年飞机研制,由于保密,他的父母和兄弟都不知道他这些年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有一年,宋文骢弟弟走亲戚探望他,家人都绝口不谈宋文骢是干什么的。弟弟见哥哥不谈,自己也不便打听。在哥哥家里,他无意间看见书柜里有几本赤脚医生读的医学书籍,回去后对家人说,哥哥现在可能已经改行当医生了。直到歼-10飞机适度解密之后,宋文骢的弟弟及家人看见报纸和杂志上宋文骢的照片,称宋文骢为“歼-10之父”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哥哥几十年来,是在搞歼击机研制呀!

就是这样,几十年来如一日,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宋文骢长期隐遁幕后,甘于寂寞、默默奉献,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祖国航空工业腾飞的伟大事业之中。他的严谨求实,他的创新精神,他的技术造诣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宋文骢”这三个字,将与歼-10飞机一起,闪耀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光辉史册上。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宋文骢:壮志凌云”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