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袁隆平逝世 曾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2021年05月23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就在5月14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袁隆平团队提供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在试验示范片平均亩产926.5公斤。

  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已将梦想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

 

  选择农业报国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7日,江西德安人。

  他有很多头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但人们对他最熟悉的称呼是――“杂交水稻之父”。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曾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也因此确立了自己的志向。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三年后,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因为国家粮食严重短缺,他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调整为水稻育种。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袁隆平的人生与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紧紧绑在了一起。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

  最新的消息是,今年5月14日,袁隆平团队提供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在试验示范片平均亩产926.5公斤。

  2019年,刚刚度过自己90岁生日的袁隆平说,“我现在已经从‘80后’变成了‘90后’,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他誓言,“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做出更多贡献。”

 

  “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袁隆平的一生,所获奖项颇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等。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又获得“共和国勋章”。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

  据袁隆平讲述,授奖时,总书记还问他现在有什么进展,当时,袁隆平答复,“我们正在向每亩1200公斤冲刺。”

  袁隆平曾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是最高奖励,我们非常激动,这是对我们的最大鼓舞。”他同时表示,这是荣誉更是一个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

 

  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

 

  来北京领“共和国勋章”之前,最让袁隆平放心不下的是田里的稻子。在启程之前,他特意下田看望。载誉归来第二天,袁隆平想的还是到田里去看看。

  每天去试验田察看水稻长势,是袁隆平的生活常态。他曾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人问他,哪个最重要?这位以农民自居的科学家说“汗水与实践”,“书本很重要,电脑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脑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

  据媒体报道,早些年,大家经常能看到袁隆平打着赤脚在学校里走,因为下田更方便。后来条件好了,他有了小汽车,车上常年放着一双下田用的雨靴。

  再后来,行动不那么便利了,湖南省农科院就在他的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下田。如果不满意,助手电话就会准时响起。

  “他工作抓得非常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告诉媒体,特别是对于重大科研项目,从种子的生产、播种、栽培,到水肥管理、田间管理,每一个细节袁隆平都过问。测产时,每株有多少个穗子、每个穗子上有多少粒,这些数据他都要跟踪。据了解,袁隆平对数字非常敏感。数据汇报上来后,很快就会算出产量。

 

  冲刺“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治学严谨,而他的另一面却是个热爱音乐,喜欢游泳、打牌的文艺青年。

  他不喜欢被尊称“袁老”,更喜欢被叫“袁老师”。十多年前,袁隆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几年前接受采访,还要“自夸”80岁时中心搞游泳比赛,自己得了第一名。过完90岁生日,他就改口自己是“90后”。

  2020年9月,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启动。在首场直播带货活动中,袁隆平还当起了带货主播,他号召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他鼓励青年,“把热血与汗水洒在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基层一线是高尚的,年轻人在中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大文章里书写个人青春是值得骄傲的。”

  袁隆平曾表示自己有两个中国梦:一个是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一个是希望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能尽快实现。“这就是我的梦,粮食安全的梦。”2019年6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又挂出了袁隆平亲笔签名的《科研任务告示》,提出三大目标,第一个,就是冲刺“禾下乘凉梦”,继续巩固每公顷18吨产量的目标。2014年,亩产超1000公斤的梦想已经实现。鲐背之年的袁隆平还有一个梦想,是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如今,后辈们正在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完成这一梦想。

  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袁隆平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致敬,缅怀!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袁隆平逝世 曾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的相关文章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伍连德

      上个世纪初年的1910年秋冬,一场来势凶猛的鼠疫袭击我国东北,三个多月时间即从边境小城满洲里传进关内,很快京师、济南、烟台都发生了疫情。时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不要说少医无药,就连地方官员中也很少有人具有起码的防疫常识。东北地区还有日、俄帝国主义势力割据,形势万分危急。此...

雷凡培:太空展示中国

      “长征二号 F火箭刚刚完成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而后它又发射了一位‘十大杰出青年’,并于今晚成功回落到地球,回落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1月9日晚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上,随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幽默风趣的话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雷凡...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

TCL集团股份制改造 李东生不给自己留退路

    在企业界和新闻界知情人士的眼里,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是个性情温和内敛的人,与北派企业家的代表倪润峰、张瑞敏的霸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企业家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个性,影响企业的运作模式。从好的方面看,李东生温和内敛的个性给TCL带来了几方面的良性影响。首先...

古稀院士的似水柔情

    张勇传,1935年3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电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文华学院院长。   张勇传院士年近七旬,举手投足仍然敏捷潇洒。他和记者侃侃而谈一下午,他的思维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老庄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