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追忆!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禾下乘凉梦”

2021年05月23日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细雨纷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的袁老,从未停下科研的脚步,也用一生实现了他的“豪言壮语”。

犹记得在2020年11月3日,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组组长谢华安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叁优一号平均亩产911.7公斤!”

尽管已经有了十足的信心,但得知测产结果时,始终远程关注着测产现场的袁隆平院士还是喜悦地笑出声来。

“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趁现在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没糊涂,我还可以继续工作,继续做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我要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100后’!”从“三一工程”到如今的两分地养活一个人,袁隆平一直在实现着他的“禾下乘凉梦”!

 

发现

 

一直以来,传统遗传学理论认为,水稻是雌雄同花,没有杂交优势。

而在1961年的一天,行走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后,便有了新的想法:如果能人工培育杂交稻,水稻产量是不是就能得到极大提升?

1964至1965年间,他冒着酷暑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也就是杂交水稻的母本。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中文版第17卷第4期发表了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首次描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病态”特征,开启了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研发的序幕。

文中说:“水稻具杂种优势,尤以籼粳杂种更为突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正是这篇跨越了世界水稻育种研究“禁区”的论文,奠定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与产业迅猛发展的基础,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坚持认为:经多代自交提纯的水稻品种,应该能产生杂种优势。他还大胆预测,通过进一步选育,有望找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让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并将给水稻带来大幅增产。

受论文启发,杂交水稻的研究逐步在世界兴起:197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杂交水稻研究项目;上世纪90年代初,项目扩展到南亚、东南亚诸国;1991年,国际水稻所在菲律宾育成并释放了首个国外的商业化杂交水稻品种……

 

应用

 

从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到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袁隆平率领团队经过8年努力才一一攻克。

1970年,袁隆平研究出一株“野败”野生稻,成为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

1973年,他用在海南岛配制的10多斤杂交稻种,在湖南农科院0.08公顷的试验田中试种,亩产高达505公斤。

1974年,他在安江农校试种自己选育的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高达628公斤。而普通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

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比如,袁隆平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当时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系。Y两优系列品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

自1996年中国实施超级稻项目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从每公顷9.0吨,在袁隆平定下的一个个严格目标下,渐渐朝着更高质、更高产的方向迈进。

袁隆平在1999年联合发起设立的隆平高科,现已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种业公司,并已进入全球种业十强。

上世纪70年代三系法配套成功、90年代两系法闯关成功、超级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过千……袁隆平的目标逐渐实现。

 

追梦

 

袁隆平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这两个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从水田到沙漠再到盐碱地,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袁隆平希望能让更多人“吃上饭,吃饱饭”。

“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稻,按每公顷比常规水稻增产2吨计算,则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5亿人口。那都是一个个生命啊!”这句袁隆平常挂在嘴边的计算公式,他一直在努力践行着。

1979年,杂交水稻走出国门,80多个发展中国家参加了我国开设的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培训班的老师,培训过的外国杂交水稻技术人才多达14000多名。

接下来,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等国,杂交水稻实现大面积种植。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成果,也为其他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袁隆平的指导下,湖南油菜作物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走在全国前列,湖南也因此成为了该领域内最先实现油菜杂交三系配套的省份。

2019年9月29日晚,袁隆平院士在接过“共和国勋章”的那一刻,还在憧憬着又一个高产目标。

2020年秋天,第3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我们近期目标就是把第三代杂交稻的优良品种向全省、全国推广开来。远期目标就是实现禾下乘凉梦,不断地高产、高产更高产。我们双季稻亩产已经达到了1500公斤,之后的目标是一季稻要达到1200公斤,两季稻要达到2000公斤。”“90后”的袁隆平对杂交水稻培育工作依旧充满热情与信心。

就在不久前,他还依然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与团队成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项目方案。

“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能工作就行了。”如今,袁老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至死未退休,他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禾下可乘凉!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追忆!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禾下乘凉梦””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