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高镇同:永远不知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

2022年03月05日
 

 

高镇同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结构疲劳专家、教育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4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部级奖励9项。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华慈善人物”等称号,获“首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和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等。高镇同被誉为“永远不知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作为一位科学家,他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率先提出了具有中国国情的飞机结构可靠性定寿延寿理论,创造经济价值上千亿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培养出众多栋梁之才,其中就包含5位院士。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他累计捐赠200余万元,自己却住在70平米的老房子里,将帮助他人视为毕生的乐趣,无私奉献自己的爱心。

1946年,高镇同考取了北洋大学航空系。1950年毕业后,他在清华大学航空系短期任教,后赶上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组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高等院校――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从此扎根北航工作67年。

1958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高镇同开展对飞机座舱模拟的疲劳实验研究,开始涉足结构疲劳领域。高镇同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其一系列疲劳试验方法和数据统计方法,优于国际通用方法,被列为航空工业部部颁标准(HB/Z112-86)。

高镇同根据多年经验,率先提出了具有中国国情的飞机结构可靠性定寿延寿理论,将飞机的使用寿命从1400~1800飞行小时延长到3000飞行小时,涉及歼击机、轰炸机、客机、运输机、直升机等20多种飞机型号,数量多达数千架,创造经济价值上千亿元。

高镇同主导完成了飞机典型材料疲劳、断裂性能测试系统工程任务,建立了飞机典型材料疲劳/断裂性能可靠性数据库,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疲劳领域的科研力量。他曾先后担任首届亚太地区材料和结构强度会议主席、第四届亚太地区强度评价会议主席、第二届国际产品研发与可靠性会议名誉主席。时任《国际疲劳学报》主编詹姆斯赞赏高镇同对疲劳认知进步的贡献,特别是结构可靠性令世人瞩目。

 

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

 

高镇同的教学方法是:“用学生的话讲新内容,即利用既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事先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基础水平,台阶一步步上得很小,但升得很快。”高镇同给这一授课方法命名为“大梯度、小台阶”。1980年,高镇同讲授的“材料力学”课程录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观众反映“通俗易懂”,这门课程也因此成为全国范围内基础力学类课程远程教学的先驱。

高镇同对教学的付出,用“讲究”一词来形容并不为过。改革开放后,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材料力学采用双语教学。高镇同备课极其认真,中英文讲稿写的字像打印机打出来的,与印刷字体几无差别。

在高镇同眼中,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尚且不够,还得学会开拓创新。他曾说过:“想干好一件事,要有三力:动力、智力、毅力。”从教六十八载,他一直都是这么鞭策自己、要求学生的。

一直以来,高镇同都有个奋斗目标:“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所谓的“超过”不是现在,而是将来。而在他的学生中,产生了钟群鹏、陶宝祺、谭建荣、张福泽和闫楚良等五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1989年,高镇同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年,首届北航人才培养最高荣誉“立德树人奖”就颁发给了高镇同先生。

“一代新人代故人,你必须一代比一代强,我的很多学生在我的那个年纪都已经超过了我。”高镇同说,成果出自学生之手,要比自己完成的还要高兴。“治学数十载、硕果累累;育人几十年,桃李天下”,从教60余载,他用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敏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治学之道,为国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学科带头人,阐释了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内涵。

 

做善事是一种享受

 

“点滴甘泉形影单,积微成著巨石穿。涓涓溪流声寂寂,润泽四方育良田。”在北航校内70平方米的三居陋室中,高镇同一笔一画地写下这首诗,旁边是掉了漆的家具和几株绿意盎然的盆栽,颇有一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韵味。并不是学校不重视院士,北航建好了院士楼,邀请高镇同入住,但被他多次婉拒,“大房子应该留给更需要的同志”。

他个人没有高消费项目,却乐善好施。2018年11月,在他90岁生日之际,再捐90万,助力空天人才培养。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他个人累计捐款已达200余万元。他先后向中华慈善总会捐了36万元,向北京市慈善协会捐了23万元,给《希望书库》捐献3.5万元,为印度洋海啸难民捐3万元,为江西瑞昌地震灾民捐款6万元等,并捐献120万元在北航成立“高镇同基金”,扶贫助学。

高镇同从来见不得贫困学生上不起学、吃不饱饭。做善事,他讲究方式、方法,不轻易让对方有“被施舍”的感觉。一年春节,他收到中华慈善总会寄来的几本盖有近千人手印的收据,这已成为他最珍爱的礼品。“受资助的家家户户都能过上一个好年了,皆大欢喜。”高镇同说。

“做善事是一种享受,有利于他人,受益于自己。情趣自得,其乐无穷。”高镇同曾作诗谈及这一感受:“攀越青山戏海河,世间乐趣何其多。琴棋书画皆称道,为善最乐且自得。”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高镇同:永远不知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 的相关文章

杨振宁和我

    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须具有三种因素:(1)天才:学问方面,天才成分占得多。有无发明与创作是不止以得多少分数,几年毕业所能达成的。(2)努力:道德方面,努力成分占得多。每个人都有他所应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就是成功。(3)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伍连德

      上个世纪初年的1910年秋冬,一场来势凶猛的鼠疫袭击我国东北,三个多月时间即从边境小城满洲里传进关内,很快京师、济南、烟台都发生了疫情。时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不要说少医无药,就连地方官员中也很少有人具有起码的防疫常识。东北地区还有日、俄帝国主义势力割据,形势万分危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