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拱坝之父|汪胡桢与高速铁路
汪胡桢(1897一1989)浙江嘉兴人,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水利事业的开拓者,被水利界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
纵观汪胡桢的一生,一般人们还只关注他在水利、教育方面的成就。实际他涉及很多领域,几乎无人知晓,�K创下数个第一。例如在上世纪20年代末,就提出地皮沉降问题、城市建设“新村”概念等等,其中就有高速铁路、高架、地铁的引进介绍。这还得从他在30年代,主编《中国工程师手册》说起。
1937年抗战爆发,汪胡桢避难于上海,邀集复旦、交大、同济等在沪教授,主编《中国工程师手册》,�K于1943年自建厚生出版社自费出版,后上海商务印书馆多次重版。
《中国工程师手册》是我国第一部土木工程巨著,原计划12辑:基本、土木、水利、电力、电信、机械、原动力、航空、采矿、冶金、化学、纺织染。编撰完成前3辑:基本、土木、水利3大册,一千多万字,涵盖41门工程学科。是最早多学科,全面、系统引进西方技术,介绍到中国�K结合国情一部工程技术专著。均为建国前后,高等土木工程学校教材及工程技术人员必备之手册,其内容达到当时世界科技前沿水平,为战后重建和新中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土木编第九册,第14一16编中介绍了铁路工程、登山铁路、高速铁路。尤在第16编中详细介绍高速铁路。
在《高速铁路》序论中说到高速铁路之必要指出:
“在大都市中,晨夕有数十万人之同时往返,自不能无充分之大量输送车辆以应付之,而车辆驶行时间之缩短,尤为当务之急,所以高速铁路乃应运而生,又如在�近之两都市间,旅客幅辏,加之郊外来往之旅客,势必须高速大量之运输,方可济事,于是高速铁路之建筑,乃刻不容缓矣。”
高速铁路这编共分十章82页,每章分数节详细介绍,列图、公式,设计计算等。现将十章登录于下:1序论,2高速度铁路之计划,3地下铁路之构造,4�站之构造,5高架铁路之构造,6路线,7防水,排水及通气,8接电方式及安全装置,9建设费用,10立体交道叉。
现代高速铁路动力、车速、拖挂车厢、里程长度,与过去虽不能同日而语,但高铁、地铁、高架工程的土建技术与设计,首次入编在《中国工程师手册》上,率先把高铁技术介绍到中国。
汪胡桢热衷、关心发展我国铁路事业,还有一段渊源,他中学时代就醉心于铁路工程,其原因有二,
第一:1906年沪杭铁路始建,从他家不远的地方看到铁路工人筑路基、钢桥、铺轨直到第一列火车在铁路上轰隆开过。
第二:他一表兄许陶熊早年从苏州铁路学堂一毕业后,就到陇海铁路做技术员,使他十分向往。
汪胡桢高中毕业时,曾一度决心学习铁路工程,到上海铁路学校应考被录取,同时在上海应考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由于河海是公费,就不学铁路而学水利,然后铁路技术始终极为关注。
河海学校毕业后,1917年至1920年,在北京全国水利局任主事期间,经人介绍认识詹天佑,在北京铁路技术委员会觅得一兼职,潜心研究从事翻译国外铁路建筑资料书籍及绘图工作。这时己接触到大量西方先进铁路技术,曾发表有:英伦海峡隧道之今昔、津保铁路谈(译)、英国铁路货车装载炸料暨危险物章程(译)等大量文章,得到詹天佑赏识。
1923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后,旋即在美国佐治亚州铁路与电力公司的设计室从事水库设计工作九个月。期间,接触了大量西方高速、地铁、高架的技术。回国时带回几箱书籍,也包括铁路方面不少图文资料。
汪胡桢一生抱负“科技兴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值得一提是,在他晚年,我国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汪胡桢已年逾八十,在多种疾病缠身下,完成了《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全书70.9万字,1977年9月第一次出版10920册,由郭沫若题签书名。他要求水利部大力推广,作为高等院校教师教材使用,学生必须掌握这一门课程。
随着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公路、铁路建设飞跃,隧洞施工增加,工程技术人员设计需求,1990年再版发行,印数4千余册。
继而又撰写了《地下洞室的结构计算》一书,1982年由电力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573页(48.2万字)
这二书最大特点,汪胡桢毫不保留把自己理论与实践经验作一传授介绍,书中运用上世纪中叶新发展起来的力学计算方式一一《有限单元法》辅以计算机技术。这一领先技术,是计算流体力学的一大进度。使山体隧道设计更科学合理,大大提高计算精密度。以致培养的大批专业人材,科技知识在工程上运用,使我国后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山体隧道、隧洞建筑高速发展,突飞猛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晚年汪胡桢常说:“我最大夙愿,就是祖国“四个”现代化的蓝图早日实现,让祖国的科学大坝早日竖立起来,这一天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是,如果我能化一块石子、一把泥土,筑进科学大坝,我在黄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和自慰。”
如今我国“十四五”规划,全国高铁网建设“八纵八横”更趋完善。也告慰了汪胡桢生前的夙愿,正如水利部淮河水利委蓝豚先生在纪念汪胡桢文章中所说:“记住一件有益社会进步的事件,要让社会记住为此做出贡献的人!”
写于2021年3月20日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