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叶笃正:大师远去  云悲海思

2022年05月11日
 

  他,被很多人称为“宗师”。

  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以及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

  他,开拓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框架等一系列科学思想;

  他,曾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国际气象界“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并于2005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在学生眼中,他是可敬可爱的师长。

然而,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2013年10月16日18时35分,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国际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叶笃正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岁。消息一出,云悲海思。

 

“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

 

  得知恩师与世长辞,中科院院士曾庆存非常沉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曾庆存回忆说,最后一次见到恩师,是在今年春节去叶先生家中探望。“当时叶先生的听力已经下降得很厉害,只能通过纸张上的文字来交流。”

  10月16日下午4点,听闻恩师病重的消息,中科院院士吴国雄急忙赶到医院,一直陪伴在叶先生身边。

  “叶先生是一位非常坚定的爱国者,他将国外的先进科学理念引入国内,为推动中国大气物理学的发展、为国际气象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吴国雄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沉重地说。

  在吴国雄的印象中,叶笃正是一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人。“他在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乃至全国人大常委期间,待人一直很谦和,完全没有架子。在学术研究上,他非常善于吸收各类先进思想,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卓有成效。”

  “昨天刚从空间中心领取了赵九章中青年科学家奖,正准备这几天将这个喜讯告诉老师,噩耗却传来了,让人非常难以接受。”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黄刚以博文悼念恩师,“你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会在您的精神指引下让中国大气科学再创辉煌!”

而这也是所有“叶门”学生的心声。

 

“中国的大舞台给了我极大的表演空间”

 

  1916年2月,叶笃正出生在天津市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内向的他在科研上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年纪轻轻便蜚声国际。

  1945年,叶笃正被公派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气象学家罗斯贝,成为芝加哥大学大气环流研究团队成员。

  勤奋、聪颖的叶笃正在美国《气象杂志》上发表的博士论文《大气中的能量频散》,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部经典著作之一,使他蜚声国际气象学界,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主要成员之一。然而,叶笃正却希望尽快回国,为新中国的大气科学研究出一份力。

  从1950年回国后的60多年来,叶笃正一直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历经十年的考察研究,他和同事终于系统地建立起青藏高原气象学。如今,国际气象学界在研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都接受并运用了该研究成果。

  1957年,叶笃正和同事开创性地研究了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在国际气象学界引起极大关注。时至今日,他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大都得到了实践检验。

  2003年,《世界气象组织通报》载文指出,叶笃正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最早指出大气化学研究的必要性,为全球变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因为科研上的开创性,叶笃正被很多人称为“宗师”。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在谈到自己的学术成就时总是强调,荣誉应该属于集体。

  曾有友人问叶笃正是否后悔回国。他说:“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再有天赋的演员离开舞台都会变得黯然失色。中国的大舞台给了我极大的表演空间,有那么多优秀同行和我一起工作,我不后悔。”

至今,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很多科研人员都记得叶笃正的这句话:“一个科学工作者一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一出戏。这出戏要成功,有两个必需的条件:一是要有一个舞台,中科院和大气物理所给了我这个舞台;同时,还要有众多的演员,彼此帮助,彼此和谐,这出戏才能够演出成功。”

 

“我的学生一定要比我好”

 

  谈及叶笃正,吴国雄回忆说,1977年,他跟随叶笃正攻读研究生,其间单位推荐他出国留学,考试成绩也合格。但吴国雄舍不得离开恩师,打算留在叶先生身边继续学习。但没想到叶先生坚持把他送出国去,“他说,中国封闭了很多年,需要多出去了解大气领域的最新信息,学成后可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气科学与气象学研究还比较落后,叶先生把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动力气象学知识带回祖国,他的梦想就是成立气象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或‘东亚学派’。”曾庆存回忆道。

  提起恩师,曾庆存的感动之情溢于言表。“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叶先生负责给我们上动力气象学方面的课,尽管当时课只上了两个月,他不见得认识我,但在我决定去苏联留学定导师时,他花了一个晚上帮我分析。”

  “现在的大气物理学西有以罗斯贝教授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东有以基伯尔教授为代表的‘莫斯科学派’,如果你跟基伯尔学习,回来后,我们两个学派就可以优势互补了。”至今,曾庆存仍记得叶笃正当时的回答。

“我的学生一定要比我好,学生就是要有超越老师的精神,否则科学如何进步?”这是叶笃正常说的一句话。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叶笃正:大师远去  云悲海思” 的相关文章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王涛:创业路上涛声依旧

      她用的办公桌只有不到1米宽,上面放着双黄连口服液和另外两个小药瓶。计算机靠的那面墙上,挂着一张江泽民总书记和她握手的照片。坐在办公桌前,抬头可以看到朱�F基总理和她亲切交谈时的合影。     靠自己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她登上了中国科技奖励的最高一级,受到了党和...

美华人科学家李明定:基因研究领域独辟蹊径

    留学美国的中华学子人才辈出。在国际基因研究领域,一位新秀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曾报道过这位华人科学家的事迹。他就是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副教授李明定博士。   为“瘾君子”探索戒烟的新途径   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的吸烟者,每年有上千万人死...

记中国的原子弹科学家

    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永载中国史册的日子。当天下午3时(北京时间),新疆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宣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次相当于几万吨TNT炸药威力的核炸弹产生的地震波,绕地球转了好几圈,以至远在万里之外的国际权威――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观测台也测到了它的存在。...

中国核物理泰斗――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核物理泰斗。  他是中国唯一享有“金博士”荣誉的科学家,他是中国“8 6 3 计划”的4 位介导者之一。  1 9 8 6 年,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同志对王淦昌等4 位老科学家建议的指示,通过认真全面的分析论证,批准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

杨 振 宁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他才16岁。20岁那年大学毕业后,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