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气象学泰斗叶笃正逝世,弟子追忆――坐看风云七十载

2022年05月11日
 

 

2013年10月16日晚,叶笃正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接受记者采访时,叶先生的学生回忆起他生前的点滴。

 

“科研要更加贴近老百姓所关心的东西”

 

“叶先生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是他的视野非常开阔。”叶笃正的学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刚说,“有的学者在某个领域研究得很深,有的学者能够开创新的领域并攻克该领域的难关,叶先生在两方面都极为出色。”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严中伟说,上世纪80年代末,叶笃正就提出要研究全球气象变化的设想。当时有人反对:中国的事情还没有做好,怎么就开始做全世界的?事实证明了叶笃正的预见性。

著名动力气象学家李崇银曾经如此评价他的老师叶笃正:叶先生考虑问题是从国家、世界科学的发展着想。上世纪90年代,叶笃正曾自筹资金开展“中国全球气候变化”预研究,为现在很多研究打下了基础。

黄刚说,叶先生具有超前的学术眼光。他提出“天气预报服务体系”,还告诫学生:“我们的科研要更加贴近老百姓所关心的东西,真正做到为国家排忧解难。”

叶笃正先生2004年获得了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气象组织奖,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小行星被以叶笃正的名字命名。

 

“我的学生超过我,我才有成功的感受”

 

1950年,叶笃正回国投身我国大气科学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当初只有十几个人的科研小组,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发展成现在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研究所。

黄刚和他的父亲、中科院院士黄荣辉都是叶先生的学生。黄刚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八十高龄的叶先生仍然坚持每周一、三、五去大气所办公,而且喜欢和学生们交流。“他把很多想法写到小本上,跟我们交流一些看法,并且鼓励我们去钻研这些难题。”

1986年至1989年间,严中伟跟随叶先生念博士。他回忆,叶先生几乎每个礼拜都会要求学生到自己家里汇报研究工作。

而给严中伟和黄刚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则是叶先生鼓励创新的精神。“叶先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严中伟说。“他说什么,你质疑他,他会很高兴。对学生的任何进步,他都会由衷地感到高兴。”黄刚说,叶先生常说,“学生超不过老师,那就没有发展了”。

叶笃正曾说:“我喜欢敢于和我对话的学生。他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敢和我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我的学生超过我,我才有成功的感受。”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气象学泰斗叶笃正逝世,弟子追忆――坐看风云七十载”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伍连德

      上个世纪初年的1910年秋冬,一场来势凶猛的鼠疫袭击我国东北,三个多月时间即从边境小城满洲里传进关内,很快京师、济南、烟台都发生了疫情。时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不要说少医无药,就连地方官员中也很少有人具有起码的防疫常识。东北地区还有日、俄帝国主义势力割据,形势万分危急。此...

王涛:创业路上涛声依旧

      她用的办公桌只有不到1米宽,上面放着双黄连口服液和另外两个小药瓶。计算机靠的那面墙上,挂着一张江泽民总书记和她握手的照片。坐在办公桌前,抬头可以看到朱�F基总理和她亲切交谈时的合影。     靠自己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她登上了中国科技奖励的最高一级,受到了党和...

藏医学的集大成者宇妥・云丹贡布

  宇妥・云丹贡布(708―?),亦作宇妥・元丹贡布,唐吐蕃时期杰出的医学大师,藏医学的奠基人。   公元708年(唐景龙二年),宇妥・云丹贡布出生于拉萨堆龙吉纳(今西藏堆龙德庆)的医学世家。曾祖父洛哲希宁为藏王松赞干布御医,祖父斋杰加嘎尔巴札是藏王芒松芒赞御医,父宇妥?琼布多杰为藏王赤都松御医...

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说到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质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就不能不想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出生于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而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李四光东渡日本、远去英国求学。求学归来后,他拒绝外国高薪聘请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