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王永民:“五笔”写就人生

2023年09月03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在IT业刚刚兴起的时候,从中关村刮起了一股王码电脑的旋风,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席卷全国,在全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社会中掀起了一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重大革命。

十几年过去了,尽管在以后有人相继发明了多种汉字输入法,但输入速度没有一种能超过五笔字型。提 起五笔字型,人们自然会想起它的发明者王永民。

王永民告诉记者,他的五笔字型的发明,是一个长达五年,逐步精雕细刻的漫长过程,五笔数码的发明,来自一个美丽的邂逅。

故事发生在1998年的秋天,那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秋天,一个载入他生命史册,永难忘记的秋天。

一天,王永民从北京乘飞机去新加坡。过海关通过安检时,一位小姐看了他的护照后立刻站了起来,说:“王教授,见到您真高兴,请给我签个名吧!”王永民也很高兴,拿过笔给她签了名,并问她:

“你会五笔字型?”

“当然啦!”

“一分钟打多少字?”

“我要是用双手打,一分钟能打120个字,要不然能在这儿上班?”

“那你用双手打好了。”

“教授,您看,一手拿着护照,一手要打字,怎能打得快?您要是再发明一种用数字键、单手打汉字的输入法该多好!”

“啊!这不容易!我研究好几年了,至今还没有突破。”

“您还能研究不出来?谁信!”

“我感觉到这是用户的呼唤!”王永民说。

他由此下决心加快进度,一定要解决用数字键打字的问题。事实上数字键输入更加困难,用26个字母键输入成千上万个汉字,已属不易,被称作是“举世称难”。而现在要用10个数字键输入同样多的汉字,岂不更难?

多少年来,也曾有过一些把汉字“数字化”的设计。要么不好学,要么重码太多,总得来回翻页选字,根本不是“编码法”,而是“选字法”。效率低,不便应用,无法突破这道难关。

那天王永民上了飞机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摊开资料,开始向汉字数码化进军了。空姐见这个老学究满头大汗,忙不迭地一会儿送水,一会儿送毛巾。

王永民在飞机上紧张地工作了5个半小时,仍然找不到一种能简单地将汉字编成数码的方法。他累极了,打算告一段落算了,对汉字的数码化,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差点认为这是一个无法攻克的癌症。

据王永民介绍,在汉字中,“足”字旁的字有上百个,鱼字旁、竹字头、虫字边的字都是几百个,传统的办法是按部就班地,挨个儿顺序输入汉字的每一个笔画。你看!光一个“鱼”字边就有8个笔画!你打了8下,才刚刚走到“鱼塘子”边上,“塘子”里边有200多条鱼,要你去编号区别,还得打多少下键?平均没有十几下,找不到你要的“鱼”!这就是抓“鱼”的困难啊,这就是汉字数码化的困难!而且,绝大多数汉字,都带偏旁部首,也都得打好多下才能找到“感觉”,进入“状态”!

直到晚上8点半钟,广播说飞机开始下降了,王永民仍欲罢不能,怅然若失。

拉开窗帘,王永民将脑袋靠在冰凉的玻璃上降温,使劲地睁大眼睛向飞机外边望去。累啊!想消除一路的身心疲劳,低头弯腰五个半小时,得舒展一下了。

向谁诉说呢?向飞机外边望去。上边是满天星斗,下边是新加坡的一城灯火。“飞机在哪儿,什么高度,我不知道!我,王永民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反正只看得见天上和地下,天地之间什么都虚幻了,都不存在了!”

就在这时,王永民头脑中一个灵光闪现。啊!这不就是一条硕大无比的‘鱼’吗?只看见‘上边’和‘下边’,中间啥也看不见!王永民激动得突然站了起来。飞机窗外的景象提示了他,只能看见‘最高处’和‘最低处’,别的都无关紧要了。

“这不正是告诉我,对于‘鱼’字旁来说,应当抓住它的头、尾两笔,也就是第一笔和最后一笔吗?别的都无所谓了,都可以丢弃了啊!以前我们打8个笔画才能输入一个‘鱼’字旁,才能走到‘鱼塘子’边上;现在,只要鱼头和鱼尾,即‘鱼’的第一笔和最后一笔,一共两笔,只用两步,就跨到‘鱼塘子’边上了。这就有效地减少了击键次数。只要把‘鱼’字旁以外的‘剩余’部分,也打上‘头、尾’几下,就可以给所有‘鱼’字旁的字编个‘数字代码’,‘抓两头带中间’,这一下就快多了。”说到这里,王教授激动得摘下眼镜,哈哈大笑起来。

“其它汉字也一样,凡是可以‘一分为二’的字,都先‘一刀两段’,分成 ‘首部’和‘余部’,‘首部’不管多大,都只要‘天上’(第一笔)和‘地下’(末一笔)两个码。这就使得汉字的编码大大简化,易学易用。这正是五笔数码的关键,是技术核心。没有‘首部只取头尾两个码’这个发明,就没有五笔数码。”

然而,这个已年过60,瘦瘦的,戴着眼镜的“半个农民”,近年来在“村”里很少露面。因此,有人说王永民已离开中关村,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村里人”,是这样吗?

在时代洪流面前,王永民觉得自己仅仅是一个很渺小的弄潮儿。而中关村是一个有识之士、满腹经纶、身怀绝技的人施展才华的舞台。

1986年,王永民来到了中关村,与四通的王缉志在黄庄的一个小平房里没日没夜的工作。作为老村民的王永民对20年来中关村的风风雨雨十分了解。

王永民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中关村人应该是一个动态群体,不一定是那些在中关村土生土长的人,也不一定是那些在中关村安家立业的人,而是那些处处维护中关村的人。

其他和王永民一样资历的“老中关村人”已经不多了,他的很多思路实际上和潮流不相符合。例如王永民不参政,不认为公司一定要做大做强。”

王永民共有王码输入法专利、微电脑专利和民用科技声译笔、防空气污染输液器、磁颗粒黑板等发明专利52项。一个有着这么多专利的人怎么会不愿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呢?

“中国的现状,农耕经济、工业经济以及知识经济混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奇特的社会,也是一个浮躁的社会。IT行业很多人也很浮躁,所以IT行业就有很多‘洪秀全’式的人物。”

王永民是一个十分冷静和善于思考的人,他一直在分析和总结这些人的成败经验。由此制定王码公司的行为准则为“爱国、务实、创新”。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闭关自守’,王码要做一个‘智者、务实者、干事者’。

五笔数码被攻克以后,虽然王永民可以选择在深圳、上海等产业环境更为优化的地方建立产业基地,但是为了给家乡做“一些事”,最终他选择在河南鹤壁市建立信息产业基地,生产可打汉字的王码鼠标。

王永民说:“这仅仅是王码信息产业的一个启动项目。以后我们还会把我的其它几项发明也放在河南进行产业化。河南养育了我,我是喝着家乡山沟里的白河水长大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王永民:“五笔”写就人生”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

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说到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质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就不能不想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出生于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而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李四光东渡日本、远去英国求学。求学归来后,他拒绝外国高薪聘请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金怡濂

  2003年2月28日,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手把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金怡濂院士。金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研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获此殊荣,不仅是对金怡濂本人半个世纪以来贡献与成绩的极大肯定,更是对整个巨型机战线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