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刘经南院士:对“一流北斗”的追求永无止境

2024年02月08日
   

作为服务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一分子,我见证了北斗系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逆袭之路”。

时间回到北斗一号工程立项的1994年,我是最早一批参与北斗设计、研讨的科学家。一年后,我提出建议:基于北斗一号的双向通信功能,中国应建立自主可控的广域GPS差分增强试用系统。专家组接受了这个建议,在北斗一号就实现了广域GPS差分功能。

从1994年北斗一号启动,到2012年北斗二号亚太组网,再到2020年北斗三号服务全球,多年“接力式”的组网科研路,成就了如今“北斗+”的无限可能。现在,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北斗”的功能最多、精度最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靠别人“掌舵行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之重器,是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它的建设发展,也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自主创新,是北斗系统的“内核”。在满足时空位置服务的基础上,短报文通信、增强型导航和应急搜救等一系列自主创新的增值功能,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多应用选择。北斗系统还能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互相赋能,推动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创新。如今,“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只受想象力的限制”。

开放融合,是北斗系统的“初心”。秉持“中国智造、世界共享”的理念,既坚持“北斗优先”的发展方针,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互操作,与国际组织和标准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万众一心,是北斗系统的“法宝”。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比原计划提前半年“上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追求卓越,则是北斗系统的“宗旨”。从一代中国区域的通导一体有源卫星导航系统,到二代亚太区域的无源卫星导航系统,再到三代全球区域的多功能卫星导航系统。每一代系统都有自己的挑战和困难,每一代系统都有自己的突破和创新,每一代系统又都为下一代系统升级和功能拓展铺垫了基础。

时空位置信息是探索认知宇宙与世界中物质、能量及其性质的钥匙。提供时空位置信息服务的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必须与时俱进,对“一流北斗”的追求永无止境。

2035年前,我国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我认为,就是要让精准时空位置服务进入深地、深海、深空、深网等新领域,继续加强北斗系统的创新发展和战略布局,探索北斗系统的新功能和新方向,继续加强北斗系统的规模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应用,拓宽北斗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增强北斗系统的应用效益和社会价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贡献北斗智慧。

 

(作者:刘经南,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刘经南院士:对“一流北斗”的追求永无止境”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

     浏河的童年  由上海市出城,逆着东南方向出海的长江,向西北方大约一小时车程,便是浏河。  1912年阴历4月29日,也就是阳历的5月31日,吴健雄在浏河出生,给这个江南小镇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吴健雄是吴家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却是头一个女孩,在吴健雄这一辈,是排行健字辈...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