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震撼!两弹一星女科学家王承书的传奇人生!

2024年02月12日
 

 

她为祖国拒绝诺贝尔奖,“抛夫弃子”隐姓埋名30年之久,却被世人遗忘。

所有人都知邓稼先、钱学森,唯独不知道这位女英雄,她就是中国研发原子弹的核心人物之一王承书。

王承书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这位在科技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在原子能科研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尤其对中国的热核聚变技术和原子弹研制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由于工作的保密性质,她一直保持着默默无闻的状态。尽管在生前没有得到相应的荣誉,但她的事迹和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清代的进士,曾留学日本,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王承书从小便表现出对学习特别是理科的喜爱。在读小学和初中期间,尽管曾因病休学一年,但她依然成绩优异,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展现了过人的天赋。在休学期间她没有落下任何课程,复学后考试仍名列前茅。1930年,王承书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该系唯一的女性学生,并最终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于1934年顺利毕业,获得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1936年,王承书又获得了燕京大学硕士学位,从而成功地打破了当时对女性的成见,成为了独立女性的典范。在燕京大学期间,王承书不仅仅收获了知识和名誉,也在这里遇见了与她志同道合的爱人――燕京大学教授张文裕。

他们的关系得到了双方家长的支持和祝福,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1947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并决定赴美深造,张文裕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妻子的选择,甚至为此放弃了国内的一切跟着她一同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在美国的密歇根大学,王承书成为了该校第一位已婚的女学生。

在那里,她遇到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权威教授乌伦贝克,在他的指导下,王承书开始了对气体动力学研究的新探索。1951年,王承书与乌伦贝克教授一起提出了一项具有革命性的物理学观点――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此方程发布后不久就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界,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而此时的新中国,刚从长期的战争困境中挣脱出来,开始寻找发展之路。尽管身在异乡,但王承书始终关注并深爱着她的祖国,特别是新中国的消息,让她深感振奋。她和许多海外有志青年一样渴望回国参与祖国的建设。但美国政府出台禁令阻止包括理工、农学和医学领域的中国学者回国,精通物理学知识的王承书夫妇自然在受限之列。

尽管如此,王承书并没有因此放弃,她潜心致力于科学研究,暗中筹划回到祖国的计划。1956年,经过不懈努力,历经七年的等待,王承书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国。她深知国内与国外的差距,但并未因此而动摇决心,而是更加专注于科研工作。

她在热核聚变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1961年我国核武器研究的深入发展,她被调往504厂,负责高浓度铀的研究工作。

这项工作对于已经年过半百的女性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但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过去的所有荣誉,投身到这项新的工作中。在那个秘密的世界里,王承书默默无闻地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奋斗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她几乎与世隔绝,连她深爱的丈夫都不知道她的具体去向。

正是这份默默无闻的付出,为我国的热核聚变和高浓度铀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石。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震惊世界!那一刻,王承书泪流满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即便是在这一刻,王承书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远未结束。我国还有许多的机密的科研项目等待着她去攻克,她注定要在无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直到1994年6月18日,积劳成疾的王承书辞世时,她依旧坚守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与奉献。

她一生清贫孤寂,却始终无怨无悔,她所追求的并非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王承书的离去如她的一生,静默且低调,但她在学术和技术上的成就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永存于世,激励着无数青年人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不息。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震撼!两弹一星女科学家王承书的传奇人生!” 的相关文章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

王涛:创业路上涛声依旧

      她用的办公桌只有不到1米宽,上面放着双黄连口服液和另外两个小药瓶。计算机靠的那面墙上,挂着一张江泽民总书记和她握手的照片。坐在办公桌前,抬头可以看到朱�F基总理和她亲切交谈时的合影。     靠自己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她登上了中国科技奖励的最高一级,受到了党和...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金怡濂

  2003年2月28日,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手把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金怡濂院士。金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研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获此殊荣,不仅是对金怡濂本人半个世纪以来贡献与成绩的极大肯定,更是对整个巨型机战线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