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数学家陈景润

2024年05月23日
 

 

陈景润(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福建福州人,著名数学家。1957年,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数学学报》主编。

1973年,一篇题名为《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中国科学》杂志发表,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世界数学界和国际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当时,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急于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他们合作的《筛法》一书中,他们特意增加了一章《陈氏定理》。在这一章的第一页写道:“我们是在前十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这篇论文的作者正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一个贫苦的家庭。由于他从小成绩就很好,加之自己身体瘦弱,一些嫉妒他的有钱人家子弟时常对他拳打脚踢。受委屈的他流着泪回家吵着说要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咱们越是穷,就越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此后,陈景润再也没有流过泪,而是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

陈景润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爱有关: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激励他要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让陈景润深受感动,并立志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他见陈景润对数学十分感兴趣,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补习,并教育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陈景润也很争气,热爱数学的他,保持了就读期间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就读高中时,有幸遇见令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学问渊博的他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和英语。在一次课堂上,沈元出了一道有趣的古代数学题:“韩信点兵”,在大家都还在埋头计算时,陈景润很快就说出了答案:“53人”。全班被他的快速计算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道:“你是怎样得出来的?”害羞的陈景润羞红着脸说不出话,便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了计算方法。后来,受到沈元启发与鼓励的陈景润终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也就是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从哥德巴赫提出那个著名的猜想,到陈景润的论文发表证实,这其间经过了整整两个世纪的漫长岁月,美国科学院副院长在美国数学会通讯期刊上载文说:“中国数学所在解析数论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绩。近来,那里所得到的杰出成果是陈景润的定理,这个定理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世界数学大师安德烈•韦伊说:“陈景润的工作就好比是在喜玛拉雅山的顶峰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英国数学家赫胥黎向陈景润祝贺:“你移动了群山!”

1978年,陈景润收到了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的一封邀请函,邀请他参加第18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做学术报告。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同时也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经过认真考虑,他给国际数学联合会写了封回信,大致有三点内容:“第一,我感谢国际数学会主席先生的盛情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省,而目前台湾占据着数学会我国的席位,因此,我不能参加;第三,如果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同年,陈景润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且受到大会表扬。他却退让着不肯接受这份本应属于他的荣誉,“我只不过做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却被推上了主席台,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1979年,陈景润作为中美正式建交后第一批应邀赴美的科学家,来到世界一流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当国外的同行善意地向陈景润提出希望他能长期留美工作时,他微笑着谢绝了:“我的国家的确十分落后,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应该回去为祖国服务。”回国后,陈景润把在美国做研究工作所节省下来的7500美元全部捐献给国家。一个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谦逊美德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话表述陈景润的贡献:“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1996年,年仅63岁的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1999年,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数学家陈景润”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

     浏河的童年  由上海市出城,逆着东南方向出海的长江,向西北方大约一小时车程,便是浏河。  1912年阴历4月29日,也就是阳历的5月31日,吴健雄在浏河出生,给这个江南小镇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吴健雄是吴家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却是头一个女孩,在吴健雄这一辈,是排行健字辈...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