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石油化工学家侯祥麟

2024年06月10日
   

侯祥麟(1912年4月4日―2008年12月8日),广东汕头人,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和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兼燃料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代室主任,石油管理总局炼油处主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副司长,石油科学研究院院长,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代院长兼党委书记,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兼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

 

1950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环境,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带领团队为祖国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他以91岁高龄挂帅并出色完成了国家安排的“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任务。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仍保持着对石油这份深厚的热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今天,他的名字已经融入了中国石油的发展史,镌刻在共和国的光辉史册上。他就是我国著名石油化工科学家、炼油技术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祥麟。

1912年,侯祥麟出生于广东汕头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排行第八。由于童年时期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所遭受到的种种磨难,因此在侯祥麟很小的时候,他就立志努力学习,为改变国家面貌而不懈努力。面对日军侵华,毕业没多久的侯祥麟毅然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正值抗日前线严重缺少油料,侯祥麟接受组织安排,毅然担起了从事冶炼燃料的重任。

抗战胜利后,因成立联合政府和建设国家的需要,国家派遣一些技术干部自费到国外深造,侯祥麟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考试,自筹经费赴美国留学,主修化学工程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50年,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组织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信》,呼吁广大在美留学生回国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侯祥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决心为人民做点事,这一次他带回来的还有其他52名留美学生。回国后,他先是在清华大学任教,后被调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从事研究工作,投身于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科学研究事业。刚刚经历战争蹂躏的中国,在石油工业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全国仅有的几个小型炼油厂也在战争中严重损毁,一时无法启动生产。1956,时任石油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的侯祥麟立即着手组织科技人员,利用玉门原油研制航空煤油并取得初步成功。

1959年,因中苏关系恶化,从苏联进口的石油产品尤其是军用油品数量锐减,出现了全国性“油荒”,而当时我国航空的油料几乎全依靠进口,始终没有自成一体的煤油技术,油料缺乏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为此,侯祥麟加快研究步伐,他甚至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了煤油实验室,连大年初一的时候也没闲着。为解决油料成分太过纯净而导致烧蚀的问题,侯祥麟大胆的在油料里加入了硫磺,“苏联的油里有很多硫元素,烧蚀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煤油含硫太低所致?”最后的实验结果令人欢呼雀跃,一直以来的高温烧蚀难关一举攻破,试验获得成功!

除了成功研制出航空煤油之外,为了满足发展原子弹、导弹、卫星以及新型喷气飞机的需要,侯祥麟领导的团队还研制出了多种特殊润滑油材料,成功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随后,他还领导了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和添加剂等炼油新技术的成功开发,就是这著名的“五朵金花”炼油新技术,使中国炼油技术在60年代前期很快接近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1955年,侯祥麟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按规定每月可领取百元交通补助费,他坚持不去领取,经再三催促,他才领来,但并不花用,攒在一起一次性交了8000元的党费。80年代初,侯祥麟家乡政府为侯氏家庭落实政策,准备归还其祖上在广东揭阳留下的祖屋、花园等房产。老家的侄辈、侄孙辈来京,请求侯祥麟这位大家长签字,以期收回后,分一部分归他们使用。但侯祥麟却说服他们,把这些房产全部捐给地方政府,不留尾巴。他说:“现在国家办教育事业困难很大,家乡学校的条件也较差,咱们把这些房产捐了用于办学校,为教育事业出把力吧。”

侯祥麟特别爱惜人才,他一直为石化高层次人才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199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侯祥麟,领到100万港元奖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捐出50万元设立“侯祥麟基金”。重才、爱才,侯祥麟更敢用才。1965年,在侯祥麟的举荐下,20多位不满40岁的年轻人被推至重要岗位,其中包括3位副院长。

如果说石油是共和国生生不息躯体里的“黑色血液”,那么侯祥麟就是源源不断为之输送“新鲜血液”的“造血人”。2008年12月8日,为共和国“造血”的世纪老人侯祥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他与国家的兴旺风雨同行,谱写出了一曲曲雄浑的华彩乐章。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石油化工学家侯祥麟” 的相关文章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

雷凡培:太空展示中国

      “长征二号 F火箭刚刚完成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而后它又发射了一位‘十大杰出青年’,并于今晚成功回落到地球,回落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1月9日晚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上,随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幽默风趣的话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雷凡...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

古稀院士的似水柔情

    张勇传,1935年3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电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文华学院院长。   张勇传院士年近七旬,举手投足仍然敏捷潇洒。他和记者侃侃而谈一下午,他的思维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老庄的句...

弟弟眼中的“两弹一星”元勋

弟弟眼中的“两弹一星”元勋

       7月29日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忌日,笔者7月中旬专程来到襄樊市委党校采访了邓稼先的弟弟邓�o先,今年已73岁高龄的邓�o先向笔者透露了有关邓稼先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后排为邓稼先及夫人许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