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成功还差得很远――北京金山软件公司总经理雷军采访印象记
雷军很难写。其一,写他的文章很多。其二,他是编程序的高手,又是一群优秀程序员们的组织管理者,像我这样一个对编程序一窍不通的人来说,要读懂他真的很难。其三,他是一个大忙人,时间安排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在有限的几十分钟里,我如何能刻画出一个既全面又深刻的雷军呢?我写出来的雷军,只是我的印象、我的感觉而已。
去年10月,在金山公司“红色正版风暴”推出不久的一个晚上,在位于翠宫饭店的金山公司办公室里,比约定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他略有些疲倦地站到了我面前。这是他今天接受媒体的第4场采访。
那天,他的行程是这样的:上午,向北京版权局领导汇报金山公司“红色风暴”;中午,《电脑教育报》记者采访;下午,《电脑爱好者》和《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之后,参加新浪网的新闻发布会。晚上9点,接受《京萃周刊》采访。
有媒体说,雷军写得一手好文章,不仅仅在大学期间发表了一系列专业文章,靠稿费成为学生中的“大款”,而且他还擅于写文笔优美的散文。记者听过他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真正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好散文。而他接受记者的采访,在问清记者的写作主题后,几乎不再用记者去插嘴提示,他就一气呵成,连贯地讲完了你想了解的一切问题。
听着他面对两名听众(我和摄影师)情绪饱满、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讲演,你能感到他是一个善谈的聪明人。善谈可能是因为作为公司总经理后,不断接受媒体访问的经验所致,聪明却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不足够聪明,怎么能在大学三年级就成为全校的名人,怎么能成为靠脑袋吃饭的这群聪明人的“掌门”?
聪明人做事,每一步总是能找到方法,在最短的时间跑到前面。高考,他很聪明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这一未来时代的“宠儿”。大学,他很快掌握了对付学业的诀窍,轻轻松松地拿到高学分;投稿。几次退稿之后便摸到规律,文章很快见诸报端。来到金山,时间不长,便跻身于管理层;改行作管理,公司日成规模,逐步形成了有金山特色的管理体系。
任何一个公司出现问题,外界总是一个词:管理不善。而真正做到管理完善,则非一日一时之功,也非一时一刻就能见效。在同等规模的企业里,金山公司的管理是公认的,在管理观念、管理意识上有自己的完整的体系。这套体系当然就是程序员出身的雷军脚踏实地也罢、边干边学也罢,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比如,为了避免走一个人,留下一个烂摊子,金山公司的档案管理很细致。公司内哪位经理、在什么时间、接受哪家媒体采访,主题是什么,秘书小姐都要记录在案。
一般情况下,金山公司对外宣传的人物是总裁求伯君,但这是一个企业舆论宣传的需要,是为了包装出一颗企业之星。如果说求伯君是金山的一面旗帜,高挂到企业之上,而真正像水一样渗透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对企业运作的全盘规划与实施,又都是作为总经理的雷军。而雷军说自己对金山的忠诚度甚至要高过创始人求伯君。单从作息时间看,“每天早上9点准
时打卡,晚上很少能在11点之前下班,一个月只休一两天,这一两天主要是因为太缺睡眠了。”我相信这绝对是真的。
雷军在不到30岁时就被董事会相中,提为公司总经理。在一般人看来,他绝对是一个成功者,是被大众关注、艳羡的偶像,可是他觉得“自己离成功还差很多。比起求伯君的成功,我们这些不是太聪明的人,单靠勤奋是永远追不上的。”但,把成功的定义转移一下,他“觉得自己5年、10年或者20年之后,总有一天是会成功的,只要永远这样追求下去。”
雷军对成功的定义是:公司内每一个员工都成功了,就是他成功了。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