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政治家 > 正文内容

从另一面解读《清廉曲》

2004年02月15日
      《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署名文章,连续报道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主任龙清秀一生清廉、两袖清风的动人事迹,尤其《清廉曲》一篇,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更为难得的是,报道的字里行间还能令人读出感人之外的启示。
    
    �D�D搞以工代赈,管项目管钱,是灶边的厨师火边的柴。
    
    龙清秀的这句话体现了她身为人民公仆的高度责任意识和清醒头脑,但是从她的话中我们同时也能看出她身处“特殊岗位”的为难和无奈。龙清秀管项目,不靠基层送礼,不靠跑腿跑得勤,唯一的标准是看项目本身能否解决群众的困难,发挥效益。但是眼前的现实却是,只要你手中有权力能办事,就必定有人送礼,有人跑腿跑得勤,有人敢把跑到手的项目资金拿去发工资甚至买轿车。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龙清秀,气愤之余又是逼人家卖车退款,又是四处查帐,还要求人家把银行的转账凭证传真给她看。你看为难不为难?可是,银行的转帐凭证别说是传真,即使是原件也是照样可以造假不误的。一不留神你就可能上当受骗,把国家的钱拿出打水漂,甚至拿去养肥个别腐败分子。你说无奈不无奈?
    
    �D�D有的人为了钱,最后身败名裂,不值得。守住清廉,心里踏实。
    
    怎样守住清廉?龙清秀的日记中有注解:人格比生命更重要。为了守住清廉,龙清秀虽然没有达到必须以生命为代价的地步,但是她却不得不苦心孤诣地为自己设下三道关:门卫一道关,家属一道关,再加自我一道关。尽管壁垒森严,还是有人冲破这道道封锁,把6000元现金径直送到她住院的病床上。她万不得已时,也只好把钱转交给学校供穷孩子读书。钱分文也设有落腰包,人格丝毫也没有降低,但是项目款到底还是没有派上最初的用场去发挥预期的效益。可见即使是守住了清廉,有时侯也难免工作不受损失;况且象龙清秀这样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守住清廉就显得那么难,换了别人,那“清廉”二字却如何守得住?
    
    �D�D我不能乱用国家的钱,把“好事”往自己家里做。
    
    龙清秀给自己定了一个家规:一是自己的熟人送礼丈夫挡,丈夫的熟人自己挡,夫妻都拉不开面子时儿子挡;二是亲戚有困难不得借手中的权力解决;三是宁愿得罪人,也不能放松做人的原则。这个家规表明了龙清秀拒绝诱惑摆脱人情不仅有坚决态度,同时还有相应的措施。但是从她的家规里面我们也能读出别一番滋味。第一说明诱惑和人情特难挡;第二对于有权的人来讲,亲戚有困难时想解决是能够解决的;第三说明拒绝诱惑和人情到底还是得靠“做人的原则”。龙清秀是这样说的,她也确实这样做到了,表哥跑项目碰了一鼻子灰,公公说情也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不妨作一个假设:假如龙清秀松动一点“做人的原则”,假如别人不具备龙清秀这种“做人的原则”,那么还有没有制约这种“特珠岗位”的“办事的规则”呢?
    
    龙清秀活着时就是三湘四水有名的清官,尽管许多人都知道她不收礼,但是从她53页退礼单中记下的退物58次、退款120次的情况来判断,仍然还有成群的人在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向她抛糖弹。龙清秀53岁的生命历程留下53页光荣的退礼单,她以她的党性和人格守住了清廉,为世间谱写了一首清廉曲。从这标志着龙清秀一生清廉的53页退礼单中,我们又可以解读出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决策多么任重道远哪!

   (2002.3.5)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从另一面解读《清廉曲》” 的相关文章

大禹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

张骞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

苏武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

炎帝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

  编者按 炎帝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多年来,以挖掘并弘扬炎帝文化为主旨的湖南炎帝陵基金会在炎帝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了深入研究炎帝文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学术价...

魏征

      少有大志 义投瓦岗   隋朝末年,在隋炀帝的暴政统治下,反隋的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当李密领导的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夺取了洛口仓(在今河南巩县),威震中原的时候,隋武阳郡(在今河北大名县东)郡丞元宝藏也起兵反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