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政治家 > 正文内容

遥想光绪当年

2009年03月16日
  光绪皇帝的命运始终与慈禧太后密不可分。1874年,同治皇帝病逝,同治无子,慈禧太后遂指定刚刚三岁半的爱新觉罗・载��继承皇位,是为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之所以选中光绪,是为了便于自己垂帘听政。光绪是咸丰皇帝的侄子,慈禧胞妹的儿子,慈禧太后是他的婶子兼姨妈。
慈禧有极强的控制欲,一直想让光绪皇帝对她百依百顺。在光绪皇帝小的时候,慈禧一面用心抚育,一面严厉管教。据太监寇连材回忆,光绪童年时,慈禧的呵斥之声不绝于耳,稍不如意,慈禧就对光绪严加惩罚,或鞭挞,或罚跪,积威之下,“皇上见西后如见狮虎,战战兢兢”。这样的童年生活使得光绪皇帝的胆子比较小,据说即便长大之后,光绪“每闻锣鼓之声,或吆喝之声,或闻雷,辄变色云”。在这种情况下,少年光绪只能看慈禧的脸色行事,即便在选皇后这件事上,他也不敢忤逆慈禧,只好委屈自己,选择了慈禧的侄女那拉氏(即后来的隆裕皇后)。作为帝王,光绪的政治生命已然是个悲剧,而这次不如意的婚姻又使他的感情世界也充满了愁苦。日后,光绪喜欢珍妃,并不喜欢隆裕皇后。可是慈禧太后却百般干预,最后竟残酷地处死了珍妃,给光绪以极大的精神打击。当然这是后话,且按下不表。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意志长期受到强烈的抑制,那么,这个人的反抗意识就会在内心深处慢慢生长,总有一天,这种反抗意识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种理论完全可以用在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上。到了1898年戊戌变法之时,光绪压抑了多年的反抗意识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这一年,光绪皇帝27岁,他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想做亡国之君,他想带领着这个国家通过“变法”走向富强。于是,光绪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光绪皇帝的政治人格和理想追求却得到了升华。在短短的103天里,他发出了110多道变法诏书,极力除旧布新,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维新皇帝。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一书中说,如果只为个人命运考虑,光绪皇帝本可以不变法(不变法,他照样当他的皇帝,照样“吃香的喝辣的”),但是,光绪皇帝置个人命运于不顾,不惜以自己的皇位和生命为赌注,毅然决然地发动变法。他为的不是他个人,而是整个国家。仅此一点,就值得尊敬,值得志士仁人为其效命。
更让人感慨的还在后面。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她一度想废掉甚至毒死光绪,但慑于国内和国际势力的压力,没敢做)。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光绪皇帝于愁苦之中锲而不舍地做着两件事,其一是大量阅读外国政治学和历史学著作,其二是坚持学习英语。学者叶晓青在中国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两份光绪皇帝1908年的读书目录,这些图书是光绪朱批索要,由内务府提供的。第一份书单包括孟德斯鸠《法意》等共40部政治学、法学著作,内容已然超过了今天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第二份读书目录更长,内容涵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从古至今的历史。此外,光绪皇帝还每天坚持学习英语。史书记载,光绪皇帝记忆力很好,所以学习不久就能读英文小说了。得知此事后,慈禧太后也想凑热闹学英语,可惜,她不是那块料儿,刚开了个头就学不下去了。
王小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皇帝做习题》,说得知康熙皇帝也曾做过几何习题后,他就对康熙皇帝有了亲近之感,因为“他和我有过共同的经历”,也一定会有“共同体验”。按照这个说法,光绪皇帝读政治学、历史学著作,学习英语,这两件事也会让今天的人们感到十分亲近。有了“共同体验”之后,我们几乎不难走进光绪皇帝的内心深处。即便是做了囚徒,即便临到生命的终点,这位皇帝依然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有朝一日还能运用这些现代的政治学理论为这个落后的国家鞠躬尽瘁。可惜,他没能等来这个历史机会。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一天之后,慈禧太后也死了。皇帝和太后相继死去,给世界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谜团。关于光绪死亡之谜,一直有种种说法,有的说是慈禧太后在临死之前害死了光绪,有的说是袁世凯害死了光绪,还有的说是大太监李莲英害死了光绪。当然,更多人认为光绪是自然死亡。
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慈禧太后对他有过抚育之恩,可是,发生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活动,使得两个人的关系由亲人变成了敌人。十年之后,这对政敌几乎同时撒手人寰(相隔不到24小时)。而大清帝国,此时也摇摇欲坠了。
光绪皇帝“驾崩”的第二天,英国一家报纸撰文称:“如果这位已故皇帝所推行的改革获得成功,中国将会是另一番模样。”赞誉和惋惜交织在一起,准确地说出人们对光绪皇帝的态度。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光绪就是慈禧的傀儡。这自然不错,但过于简单。傀儡也有反抗的时刻,而且反抗起来还非常决绝,这其中的愁苦与辛酸、挣扎与反抗、失败与坚持,足以令后人唏嘘不已。
历史有时确实让人心生悲凉,戊戌变法的失败尤其如此。救国理想破灭,仁人志士喋血,维新皇帝被囚,这些都让后人郁闷、悲观,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一切悲剧之后,一位身体羸弱的皇帝依然没有放弃希望,他身遭软禁却胸怀天下,他的身体被限制在小小的瀛台,可他的心灵却早已越洋过海,去寻找国家的出路。从光绪皇帝的这份坚持中,我们不难看出人性的坚韧和顽强,而这,也正是历史赋予人们走向美好未来的不朽的力量。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遥想光绪当年” 的相关文章

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

回忆朱熔基的一次讲话

         9月18日夜,我在南京与朋友欢聚畅饮,醉意朦胧地回到了宾馆。次日一早,朋友来电,说是那天上午,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的“中国经济论坛”,朱�F基总理将应邀前来演讲。“我不想去了。”我对朋友说,“朱�F基的演讲稿,一定会全文发表的,到时候我拿来一看,全知道了,还用得着去吗?...

炎帝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

  编者按 炎帝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多年来,以挖掘并弘扬炎帝文化为主旨的湖南炎帝陵基金会在炎帝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了深入研究炎帝文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学术价...

康熙皇帝

  康熙(1654―1722),清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族,年号康熙,故亦称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   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8岁的康熙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代理国政。当时,鳌拜等人专权擅政,为非作歹,吴三桂、尚之信...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答中外记者问(实录)

    千龙网北京2月21日讯(记者 李贸)今天中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刚刚当选的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与中外记者见面。他说,现在离奥运仅仅剩了4年的时间,在这个时候,我能够出任北京市市长,深感光荣,深感责任重大。本人在当选之际,首先要依法行政和管理,为民、务实、廉洁。在...

魏征

      少有大志 义投瓦岗   隋朝末年,在隋炀帝的暴政统治下,反隋的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当李密领导的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夺取了洛口仓(在今河南巩县),威震中原的时候,隋武阳郡(在今河北大名县东)郡丞元宝藏也起兵反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