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政治家 > 正文内容

其实雍正比康熙乾隆都要强

2011年07月01日
  细分清代历史,播开所谓康乾盛世光艳的外表,其实这些粉饰起来的繁荣并不值得大大惊叹。反观夹在其间的雍正皇帝,方是得道方外。如果说康熙乾隆时期是历史上一位散文家所书写的一篇华丽的骈文,到处都可以见到康乾盛世时皇帝的大手笔。那么,雍正所谱写的就是一部令人印象至深述事诗,它描写的是一位实干家奋力拼搏的真实故事。

雍正在位共十三年,之前他就曾历任朝中各部,深知朝廷弊端。所以,尽管他在位不长,但他仍然大刀阔斧地做了很多事情,甚至宁愿为此得罪天下读书人,有此胆量和气魄者,非千古一帝不能相称也。

其实雍正即位之初处境并不好,内有诸皇子及其党羽的高度不满,外有罗卜藏丹僧的西北叛乱。此时自己手中无良将,只好力排众议起用桀骜不训的汉族将领年羹尧。但无论如何,他内倚九门提督隆科多,外借年羹尧的兵力逐渐稳住了局势。但做一个安乐皇帝明显不是他的志向和本意。他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之路。对清廷机构的整顿和吏治改革,他做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一,设立军机处,加大中央集权。

由于皇帝所要处理的事务繁多,而宰相的任命势必引志分权和皇权的旁落,于是这样一个机构就产生了。设立之初,顾名思义,他是处理军事机要的地方。但皇帝越来越发现他能更好地发挥自己专制独裁,于是作用越来越大。机构也愈加庞大,由初时的三人逐渐增加到后来的数十人之多。这是清代统治中枢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标志着封建君权发展的极致顶峰。朝中一切机密要务皆决断于斯,直至乾隆五十六年废止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真正成为了总揽军、政大权的最高执政机构。由此可见设立军机对清统治影响的深远。

其二,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

少数民族的土司因为拥有相对自主的权力,对内残酷对待所属臣民,对外不服中央节制,甚至不断骚扰汉民,土司之间也经常因为利益争夺而发生战争。这对中央政府的统治,对国家的安定靠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雍正政府在平定罗卜藏丹僧的叛乱后,鉴于土司制度对统治的危害,废除土司制�o实行流官制。即取消土司的世袭制度,由中央在所属区域设立府县,派遣官员对其进行管理。这个制度的具体实施也宣布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正确性。同时也增进了国家的稳定因素,为促使民族的大融合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其三,对内实行吏治整顿,解决国库危机,增加国家收入,减轻百姓负担。

此项具体分为几个重要措施:由于黄河的连年泛滥,命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田文镜本一落榜书生,非科甲出身,却又孤傲自赏,唯一可表的就是他对雍正的那份赤胆忠心,这种身份就注定了他在科甲为荣的官场不受众人所认同。但有幸他碰上了雍正这样的君主,他最后也做到了手握一方的封疆大吏。当然, 效果确实不错,只是引起了广大读书人的强烈不满。黄河边上的老百姓不需要再过那种流离失所的日子了。

命李卫在江苏和浙江实施士绅一体纳粮。顾名思义,就是官员绅士与老百姓一样都要纳粮,还要按自己田地的多少来纳粮。在此之前,国家的赋税大都来自老百姓,而作为拥有广阔田地的绅士们却不要交一分钱。这样就等于把所有的负担都加在了百姓头上。同样它无形中就加剧了土地的集中化,农民的田地越来越少,富人士绅的田地越来越多,国家的税收越来越少。所以推行这个政策对改善民生和国家困境的作用是不言而寓的。此举大大的丰盈了国库,为乾隆时的兴盛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同样,作为两江总督的李卫,大字不识一个,本来就遭人所笑。但其出色的办事能力还是让人刮目相看。

实施耗羡银归公。“耗羡”是火耗与羡余的总称。所谓火耗,就是指国家在征收税银时,借机征收的税银销熔损耗。羡余原本就是盈余之意,也是其他的附加之收费。这些都属于附加之税,不属于国家征收,最后这些钱就落入了官员们私人的口袋中。雍正深谙此道,他下令所有的耗羡全部入交归公,然后把这部分收入分为三部分:一是用来弥补以往库存的亏空;二是用作工资发给各级小吏们做办公费;三是用这些结余的银子来建立“养廉银”制度,即从这些耗羡银中提取出一部分,用作奖励各级官员的廉洁政绩,以防止更多腐败现象发生。此举不但减轻了国库的负担,同时也减少了下级官吏的贪污。在治贪作用上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其四,建立一套秘密建储的方式,采用将立储诏书存放于“正大光明”匾后的决定,这样就避免了在其后的清代皇帝中再出现激烈的争储现象。具体情况略。

其五,对旗人动土,改旗人领定额薪俸为令人种田。面对旗人领薪不做事,严重的加大了政府开支的事情,雍正决心让其种田以为国分忧,亦可缓和旗人和汉族之间的矛盾。他决定分给旗人以定额土地来取消以后的支领薪俸,这样做在当时就引起一族人的坚决反对。有些人就变相的不执行,私自把自己的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自己收取租金所得远胜于薪俸所得。虽然如此,但政府甩掉了一个长期而沉重的包袱。若薪俸政策继续下去,其子亦有子,孙亦有孙,以后又是多少份薪俸呢?

反面例子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明朝朱元璋的政策,其子孙不得外出打工,直接由政府支给薪俸,二百年之后,其子孙居然发展到数十万之做,又领不到钱,那情景是何等的凄惨。之前给政府的负担之如此之重,给百姓的压力又是如此之大。

当然,所有的这些改革也让他得罪了天下所有的喉舌们,他环顾四周,已经很难找到几个真正的心腹之人。能够真正让他瞧得上眼的只不过是一些毫无私心的直臣,如没读过书的李卫,非科甲出身的田文镜等。他最终决定把清白留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我们所知的乾隆皇帝。

在他在位的13年中,他勤勤恳恳,不辞职辛劳,甚至一天为批奏折只睡四个小时;他雷厉风行,刚毅果决,对弊端之处下手狠辣,最终使清王室之江山有了一个新的变化。他最后终于倒在了自己的龙榻之上。但他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他甚至被认为是清朝十二帝中性情最为暴戾,手段最为残忍的君主。今天,我希望那些流言蜚语并不影响我们对他公正的评价。他把其劳顿的一生献给了自己的江山社稷,真可谓有始有终,令人敬佩。

反观历史上所称享有盛名的康熙乾隆,康熙皇帝确实雄才伟略,尤令史学家们佩服。降鳌拜、平三藩、统一台湾、征服葛尔丹叛乱,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兴文重教,编篡典籍等等,这些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康熙晚年,由于病疾缠身,吏治检驰,国家的各种弊病丛生,为清王室的统治留下了极大的隐忧。要知道,矫枉必须过正,又要有什么样的人物才能整治这百病缠身的江山呢?当然,最后我们看到雍正出场了。

对比康熙与雍正所外之世,以及当时环境的治理难度,我觉得雍正所面临的困阻是要胜于康熙的。就好比康熙面对的是一张白纸,他可以在其上随心所欲地作出自己的画卷,画好了,他就是当代之瑰宝,不世之杰作,当然轻松。而雍正所面对的却是一幅已经亏损严重的国画。一者,毕竟这画之前不是自己所作,必须先要充分领悟作画者的心意,自己才可以开工。二者,就算可以开工了,又从何处动手?用什么来弥补这损坏带来的影响?这两者相对比起来,个人觉得雍正好比穿着棉袄在跳舞,远没有一身轻装的康熙方便。但他依然做出了不世的贡献,不能不令人叹服。

而相对其后的乾隆皇帝,其人与康熙有点象,但历史并没有赋予他更高的责任。他只不过是坐在雍正基础上,坚守其留下的方略,最终博得一份美名扬。但他同样并没有善始善终,乾隆晚年的贪污腐败现象比之康熙晚年尤甚,他继续了祖辈父辈的基业,享受着这份美名,没始终没能记住其父的良苦用心,没能明白康熙与雍正传承背后的真正奥妙。其较之雍正,康熙,又下之远矣。

既然说到乾隆,我们更不妨把雍正和乾隆后来的嘉庆相对比,其亦不愧为有志之君,但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两者为何绩效相差又是如此之大?

当然古之有国有君者,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有如雍正者,在此处是胜康熙,乾隆远矣。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其实雍正比康熙乾隆都要强” 的相关文章

苏武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

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

海瑞刚正不阿

      在严嵩掌权的日子里,别说是严家父子,就是他们手下的同党,也没有一个不是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让他们几分。  可是在浙江淳安县里,有一个小小知县,却能够秉公办事,对严嵩下面同党,一点不讲情面。他的名字叫海瑞。  ...

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

回忆朱熔基的一次讲话

         9月18日夜,我在南京与朋友欢聚畅饮,醉意朦胧地回到了宾馆。次日一早,朋友来电,说是那天上午,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的“中国经济论坛”,朱�F基总理将应邀前来演讲。“我不想去了。”我对朋友说,“朱�F基的演讲稿,一定会全文发表的,到时候我拿来一看,全知道了,还用得着去吗?...

西安事变对张杨训词――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西安讲

  此次西安事变,实为中国五千年来历史绝续之所关,亦为中华民族人格高下之分野,不仅有关中国之存亡而已。今日尔等既以国家大局为重,决心送余回京,亦不再强勉我有任何签字与下令之非分举动,且并无任何特殊之要求,此不仅我中华民国转危为安之良机,实为中华民族人格与文化高尚之表现。中国向来以知过必改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