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为超越――记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某部技术科科长刘跃平
人物档案:刘跃平生于1969年,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1994年 12月入党,2002年任命为高级工程师、技术科科长。迄今已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6 项,其中5项成果填补了我军信息技术领域的空白, 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3次荣立三等功。2000年5月入选军区首届"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今年5月入选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成都军区某部工程师刘跃平,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不甘平凡,立志超越自我,在新的军事信息技术领域积跬步以致远,慕鸿鹄而求索。
用打仗的要求衡量学习效果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刘跃平就亲历了这样一件事:因部队还没有实现由模拟技术向数字化的转变,致使他所担负的一项科研工作处于无米断炊的被动局面。"军队科技干部不加强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就要被被淘汰出局!"面对技术上的突变,刘跃平受到强烈的震动。从此,他坚持把工作之余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专业知识上,掌握信息技术上,10多年来,刘跃平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科研所和科技网站,呆得最长的地方是实验室,就是与外界接触也只局限于技术层面的交流,翻阅了各种技术书籍数千本,记录读书笔记百多万字,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上百篇。
刘跃平所在部队的信息技术已初步实现数字化工作模式,却又面临着海量信息智能处理的挑战。刘跃平深知,要想在军事信息技术领域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就必须用打仗的要求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博采勤学、惜时如金的劲头,不断学习和掌握科技前沿知识和国际领先技术,才能确保自己能够勇立于信息技术的潮头。他广泛涉猎网络、微电子、光电子、超导电子等新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开辟信息技术新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智慧打造信息安全屏障
世界各国制信息权的争夺日趋激烈,现代战争逐步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刘跃平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极力打造好信息安全屏障,才能取得主动权,赢得斗争的最后胜利。
2000年初,刘跃平作为主要研制人,参加总部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进行"气象数值处理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顺利完成了该系统某个分系统的研制,很快使整个科研项目形成了阶段性产品生产能力。该科研项目顺利通过了总部的鉴定,许多专家一致认为"克服技术难点多、产品全、应用前景好"。
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也给部队军事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增强部队信息安全保密的防护能力,刘跃平经过潜心研制,成功开发出"某型微机视频相关干扰机"。该项目被视为"国内首创,整机综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在全军部队推广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军队的信息安全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创新不仅让刘跃平树立起强烈的创造激情,也给他带来了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智慧和勇气。在进行"某型微机视频相关干扰机"和"数字卫星电视智能处理系统"的研制过程中,刘跃平上北京、下广州、去云南,虚心向军地专家学习请教,四处查询资料,行程上万公里,摘录资料200多万字,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完成了设计原理和总体方案。在课题研制中,他灵感叠出,敏锐地捕捉到非通信领域中蕴藏的大量信息资源,从此洞开了信息技术防护领域的神秘门扉。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探索实践,终于使这两项课题研究获得了成功,并分别荣获军队科技成果一、二等奖。
身先士卒带动周围同志的学习热情
人才脱颖而出不仅需要过硬的自身素质,更需要一个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空间。30岁出头的刘跃平只是个普通的军校本科生,科研工作何以硕果累累?除了他志存高远、博采勤学外,还得益于部队这个学习成才的好环境。多年来,刘跃平感触最深的是他在从事每一项科研课题的研发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难题,而最终能够解决这些难题,都是通过集体的智慧、整体的力量来完成的。刘跃平感到,信息技术是个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只有把大家的积极性动员起来,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发信息资源,为部队"打得赢"提供技术支持。
前年初,刘跃平被提前晋升为技术科长,主管技术创新工作。在新的领导工作岗位上,刘跃平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繁重的科研任务让他改变了去学院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的初衷,学习与实践的优化组合把他推上了部队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
为实现学习与创新同步,刘跃平从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入手,在科技干部中组织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组建科研队伍,整合科研力量,公开技术资源,增进信息流量,努力实施"顶层设计"模式,以学习带动创新,用创新促进业务生产。在他的建议下,部队先后骋请军地院校和技术单位15名专家为客座教授,与有关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在职研究生。刘跃平一边参加学习,一边还担任技术指导,以自身的学习实践为部队深化科研练兵增强了科研氛围。
科研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朝气与锐气的刘跃平,正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追赶世界军事高科技潮流,勇敢地迎接信息技术挑战。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