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军事家 > 正文内容

勇立潮头为超越――记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某部技术科科长刘跃平

2004年06月02日
 

  人物档案:刘跃平生于1969年,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1994年 12月入党,2002年任命为高级工程师、技术科科长。迄今已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6 项,其中5项成果填补了我军信息技术领域的空白, 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3次荣立三等功。2000年5月入选军区首届"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今年5月入选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成都军区某部工程师刘跃平,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不甘平凡,立志超越自我,在新的军事信息技术领域积跬步以致远,慕鸿鹄而求索。

用打仗的要求衡量学习效果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刘跃平就亲历了这样一件事:因部队还没有实现由模拟技术向数字化的转变,致使他所担负的一项科研工作处于无米断炊的被动局面。"军队科技干部不加强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就要被被淘汰出局!"面对技术上的突变,刘跃平受到强烈的震动。从此,他坚持把工作之余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专业知识上,掌握信息技术上,10多年来,刘跃平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科研所和科技网站,呆得最长的地方是实验室,就是与外界接触也只局限于技术层面的交流,翻阅了各种技术书籍数千本,记录读书笔记百多万字,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上百篇。

  刘跃平所在部队的信息技术已初步实现数字化工作模式,却又面临着海量信息智能处理的挑战。刘跃平深知,要想在军事信息技术领域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就必须用打仗的要求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博采勤学、惜时如金的劲头,不断学习和掌握科技前沿知识和国际领先技术,才能确保自己能够勇立于信息技术的潮头。他广泛涉猎网络、微电子、光电子、超导电子等新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开辟信息技术新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智慧打造信息安全屏障

  世界各国制信息权的争夺日趋激烈,现代战争逐步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刘跃平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极力打造好信息安全屏障,才能取得主动权,赢得斗争的最后胜利。

  2000年初,刘跃平作为主要研制人,参加总部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进行"气象数值处理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顺利完成了该系统某个分系统的研制,很快使整个科研项目形成了阶段性产品生产能力。该科研项目顺利通过了总部的鉴定,许多专家一致认为"克服技术难点多、产品全、应用前景好"。

  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也给部队军事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增强部队信息安全保密的防护能力,刘跃平经过潜心研制,成功开发出"某型微机视频相关干扰机"。该项目被视为"国内首创,整机综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在全军部队推广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军队的信息安全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创新不仅让刘跃平树立起强烈的创造激情,也给他带来了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智慧和勇气。在进行"某型微机视频相关干扰机"和"数字卫星电视智能处理系统"的研制过程中,刘跃平上北京、下广州、去云南,虚心向军地专家学习请教,四处查询资料,行程上万公里,摘录资料200多万字,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完成了设计原理和总体方案。在课题研制中,他灵感叠出,敏锐地捕捉到非通信领域中蕴藏的大量信息资源,从此洞开了信息技术防护领域的神秘门扉。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探索实践,终于使这两项课题研究获得了成功,并分别荣获军队科技成果一、二等奖。

身先士卒带动周围同志的学习热情

  人才脱颖而出不仅需要过硬的自身素质,更需要一个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空间。30岁出头的刘跃平只是个普通的军校本科生,科研工作何以硕果累累?除了他志存高远、博采勤学外,还得益于部队这个学习成才的好环境。多年来,刘跃平感触最深的是他在从事每一项科研课题的研发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难题,而最终能够解决这些难题,都是通过集体的智慧、整体的力量来完成的。刘跃平感到,信息技术是个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只有把大家的积极性动员起来,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发信息资源,为部队"打得赢"提供技术支持。

  前年初,刘跃平被提前晋升为技术科长,主管技术创新工作。在新的领导工作岗位上,刘跃平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繁重的科研任务让他改变了去学院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的初衷,学习与实践的优化组合把他推上了部队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

  为实现学习与创新同步,刘跃平从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入手,在科技干部中组织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组建科研队伍,整合科研力量,公开技术资源,增进信息流量,努力实施"顶层设计"模式,以学习带动创新,用创新促进业务生产。在他的建议下,部队先后骋请军地院校和技术单位15名专家为客座教授,与有关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在职研究生。刘跃平一边参加学习,一边还担任技术指导,以自身的学习实践为部队深化科研练兵增强了科研氛围。

  科研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朝气与锐气的刘跃平,正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追赶世界军事高科技潮流,勇敢地迎接信息技术挑战。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勇立潮头为超越――记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某部技术科科长刘跃平” 的相关文章

卫青与霍去病

    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当差的。卫青长大以后,在平阳侯家当了一名骑奴。后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来。 就在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兵俘虏后又逃回的那年,汉军四路人马,三路都失败了,只有卫青打了个...

戚继光驱逐倭寇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 公元1553年,在汉奸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分...

李宗仁:台儿庄的日日夜夜

    20世纪30年代,中国脆弱的社会重新面临着一个严重的时刻,1937年7月7日,河北宛平卢沟桥畔的上空,响起了日军全面侵略中国的罪恶枪声。民族灾难的信号,惊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四万万中国同胞,掀起了救亡热潮。李宗仁在民族灾难的呼唤和催促下,履行了炎黄子孙的匹夫之责,...

中国红军之父――朱德

    无限深沉的脸庞上,是那漫不经意却又整齐的短发。这完全是一个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标准军人和严格纪律约束的职业革命者的发式。 这种发式区别于毛泽东那诗人气质的中分和周恩来那儒雅气质的背头。 这是我们父辈们曾经留过的发式。 永远的短发下面,是一双平静而又深...

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进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名将军带领人马分头出击。   在四名将军中,要数李广年纪最大,资格最老。李广在汉文帝时候就做了将军;汉景帝的时候,他跟周亚夫一起平定七国之乱,立过大功;后来,汉景帝又派他去做上郡(...

兵家鼻祖――吕尚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水土,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