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军事家 > 正文内容

任辉启:铸造和平之盾

2004年06月02日
 

  那年,担任副连长的任辉启,放弃提前晋级的机会,考进了北京大学力学系,从此与防护工程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下工事是防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它构筑成坚不可摧的防护屏障,是科研人员重点攻关的难题。在一次国防工程施工中,由于地处疏松的砂砾地层,先后发生多次塌方事故。为解决这一难题,任辉启带领课题组,经过百余次的试验,终于摸清了坑道的静态破坏模式,提出了新的开挖方法获得成功。任辉启并不满足,又对砂砾地层中的抗爆性能做了试验研究。

  在试验中,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任辉启和科研参谋进入坑道,没想到航弹爆炸产生的毒气渗透土层散发出来,正在拍照的参谋突然晕倒,此时的任辉启也意识到中毒了。他来不及多想,一边为战友做人工呼吸,一边收集测试表上的数据,不多时他自己也晕倒了。经过医生4个多小时的抢救,他们才苏醒了过来。任辉启几乎是用生命换来的详细的数据和材料,为研究坑道主体的抗爆设计提供了可靠保证。在这次科学“探险”中,任辉启不仅在国内首次完成了砂砾地层喷锚支护抗爆性能研究,而且还提出了岩体中平面装药爆炸地冲击波的衰减规律,为新建防护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一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防工事的坚固性和防护力是保存战场实力、提高作战水平的重要保证。任辉启根据高技术兵器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的特点,先后指导多个课题组研制成功移动式指挥工事、集团军前进指挥所工事等一大批机动性能好、防护能力强、指挥自动化程度高的野战工事,满足了部队作战急需。特别是高性能装配式永备工事,解决了高原寒区永备工事装配化和快速构筑的技术难题,提高了工程整体防护水平。

  任辉启是个标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他在固体力学、爆炸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和岩土工程等方面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他撰写的学术论文《层状介质中波传播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我国著名波动专家杨桂通教授的高度评价。由他主持研究的喷锚支护抗爆性能研究、松散地层中工程施工钻探系列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任辉启用汗水和智慧,在崇高的科学殿堂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完成重大课题研究数十项,14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如今,他又把目光瞄准了下一个目标:以提高信息化战争工程保障能力为研究重点,迎接新军事革命对防护工程提出的新挑战。他深知,只有不断地创新、开拓,才能铸造出更为坚固的和平之盾。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任辉启:铸造和平之盾” 的相关文章

春秋末期吴国军事思想家--孙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

卫青与霍去病

    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当差的。卫青长大以后,在平阳侯家当了一名骑奴。后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来。 就在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兵俘虏后又逃回的那年,汉军四路人马,三路都失败了,只有卫青打了个...

戚继光驱逐倭寇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 公元1553年,在汉奸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分...

郑成功收复台湾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权之后,他手下大臣黄道周是个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帮助隆武帝出师北伐。但是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出兵。过了一年,清军进军福建的时候,派人向他劝降。郑芝龙贪图富贵,就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灭亡了。 郑...

刘伯承

  当上陆海空三军“总教头”,刘伯承诙谐地说:“我刘伯承跟教书先生有缘,有缘。” 翻开新近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史》一书,里面记载着:南京军事学院是建国后我军创办的最早的高等军事学府,刘伯承元帅任院长兼政委。俗话说,当兵是最玩命的苦差,办军校是苦差中的苦差。刘伯承却主动要求办军校,...

抗英民族英雄裕谦

  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号舒亭。内蒙古察哈尔镶黄旗(今锡林郭勒盟)人。蒙古博罗忒氏。清代蒙古族杰出爱国将领。   裕谦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曾祖父班第任内阁中书、兵部尚书,祖父巴禄为绥远城将军,父庆麟为京口副都统。   嘉庆二十二年(1817),裕谦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