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军事家 > 正文内容

开国元勋刘伯承为何对南京情有独钟?

2004年11月09日
开国元勋、共和国元帅刘伯承戎马一生,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边关海防,唯独对南京这片热土情有独钟。他在弥留之际,特别叮嘱身边的同志,希望将自己的骨灰一部分播撒在养育他的祖国山川大地上,另一部分安葬在他曾经工作、学习和生活近7年时间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现南京黄埔路2号大院内。   刘伯承为什么如此眷恋南京这块美丽的土地呢?

  原来全国解放以后,刘伯承担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身居要职的他常在思考:我们的军队主要来自农民,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敌人。随着世界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武器及装备的出现,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应适应这个新的形势,必须提高全军整体素质。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办军事院校是其唯一的出路和选择。其实这种想法早在战争年代刘伯承就已在深深地思考了。1950年6月,经过深思熟虑,刘伯承毅然上书党中央,恳请辞去现有一切职务,希望能够专心致志的筹办一所现代军事学院,为造就大批掌握现代军事知识和能够指挥现代战争的指挥员而作出贡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因刘伯承在南京曾担任过几个月的军管会主任兼市长,对南京比较熟悉,经过考察,刘伯承决定把南京原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原国防部旧址作为南京军事学院院址。这样一来,既缩短了建校周期,又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资金。他的这一举措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同年11月,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伯承为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学院于第二年1月8日正式开学上课。

  在刘伯承亲自制定的“一切为了教学”这个原则指导下,刘伯承身体力行,亲自广揽军事教学人才,亲自组织教学大纲,有时还亲自为学员授课。刘伯承在战争年代就有“军神”之称,不仅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还曾深造于重庆将官学堂和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因此授起课来得心应手,既深入浅出,又精辟透彻,深得学员钦佩。在刘伯承领导下,学院很快发展成为全国的军事学术研究中心。刘伯承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在军事学院工作了近7年时间,赢得了全体学员和南京人民的衷心爱戴。1957年9月,刘伯承奉调离开南京,然而,他对在南京的2500多个日日夜夜却难以忘怀。在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关注着南京的发展,关心着南京的一草一木。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现黄埔路2号,南京军区办公区内,在一片碧绿的苍松翠柏丛中,有一座洁白的花岗岩墓碑,我们敬爱的刘伯承元帅就长眠在这块墓碑的下面,永远静静地躺在南京这片他深深热爱着的土地怀抱之中。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开国元勋刘伯承为何对南京情有独钟?” 的相关文章

刘伯承

  当上陆海空三军“总教头”,刘伯承诙谐地说:“我刘伯承跟教书先生有缘,有缘。” 翻开新近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史》一书,里面记载着:南京军事学院是建国后我军创办的最早的高等军事学府,刘伯承元帅任院长兼政委。俗话说,当兵是最玩命的苦差,办军校是苦差中的苦差。刘伯承却主动要求办军校,...

抗英民族英雄裕谦

  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号舒亭。内蒙古察哈尔镶黄旗(今锡林郭勒盟)人。蒙古博罗忒氏。清代蒙古族杰出爱国将领。   裕谦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曾祖父班第任内阁中书、兵部尚书,祖父巴禄为绥远城将军,父庆麟为京口副都统。   嘉庆二十二年(1817),裕谦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

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1496―1555),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女英雄。本姓岑,壮族。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土官岑璋之女。她自幼聪慧好学,攻读诗书,习武练艺,善使剑,懂兵法,有谋略。她性情豪爽,好打抱不平,助人为乐。长大之后,嫁与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改姓为“瓦氏...

兵家鼻祖――吕尚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水土,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

粟裕 解放军第一大将

    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大将军衔的十人中,粟裕排名第一。在革命战争中,他的卓越战功就在全国传颂,尤其是华东战场上的辉煌业绩备受全军称赞。作为一名从普通战士成长起来的指挥员,他对党对人民的无比忠诚及勇敢加智慧的战斗作风,更值得后人长久学习。  生平  ■从战士、班长干起...

徐向前 越是硬仗越向前

    忆当年  公元一九三八年三月,徐向前指挥八路军在河北涉县至山西黎城公路设伏,歼灭日军四百余人,毁车百八十辆,是为响堂铺之战。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之际,年逾八十的徐帅忆当年战况,心潮澎湃,吟诗为念:  巍巍太行起狼烟,  黎涉路隘隐弓弦。  龙腾虎跃杀声震,  狼奔豕突敌胆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