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彭玉麟
彭玉麟(1816-1890),湖南衡阳县人。自1852年投奔曾国藩开始,率领湘军水师征战十余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职位也由一名营官升迁至兵部右侍郎。尔后,与曾国藩共同创建长江水师并受命巡江十余年,为巩固江海防务耗尽心力。1883年擢为兵部尚书。中法战争中,年过古稀的彭玉麟苦心谋划,指挥得当,夺取了军事上的胜利。1890年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衔,谥号刚直。
一 湘军水师统领
彭玉麟于1852年由湖北巡抚常大淳之次子常豫举荐,入曾国藩所办的团练路营。次年冬,曾在衡阳创立水师,亲临督练,设厂造船,以彭领水师一营,为营官。从严格意义上讲,湘军水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水上军事作战部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雏形。1854年正月,曾国藩在咸丰帝的催促下在衡阳挥师北上追杀太平军,直指岳阳,七月鏖战洞庭湖,彭玉麟身受三伤,“血盈袖裙,裹创复进”,与杨载福一道击败了太平军,破城陵矶,一时号为“彭杨”。八月破武汉后沿江东下,九月克蕲州,十月进逼田家镇,彭杨采用火攻,上下游夹击等战法重创太平军,此役令湘军水师名闻天下。1855年太平军西征再次攻占武汉,两军水上争夺战陷入胶着,至1857年,湘军水师才突入江西、安徽水域,先后破石钟山、小姑山。以后大的战役就在九江至安庆这段江面上交替进行。彭玉麟由于作战勇敢,经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不断举荐,官衔由县丞、知府、道台升至按察使、布政使,但一直留营指挥作战。1860年,曾国藩疏荐彭玉麟“堪胜总办水师之任”,得旨报可,从此确立了他在湘军水师的统帅地位。1861年安庆被攻破后,1862年彭又升至兵部右侍郎。三月偕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督师东下,一路破关陷城,杀太平军无数。尤以1863年五月九��州一战最为惨烈,太平军一万余人“无一脱死者”。1864年正月,与曾国荃合围南京,至六月,南京城陷。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水师作为一支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队,在曾国藩、彭玉麟的谋划下,被改编为内外两防的长江水师。为抓水师建设,他制定军规、章程,举荐军事人才,部署江海防务,乃至1872年开始奉旨每年巡阅一次沿江水师,他始终抱着伤疾坚持不懈。由于他在湘军中的威望,在巡江时“不独将佐畏之如神,即地方有司亦望风震慑,民间不轨之徒亦惊伏不敢出,威声震动数千里。”
二 晚清柱石名臣
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日趋没落,国力衰微,在内患外侮反复交替夹击之下,彭玉麟等一批具有强烈爱国之心的汉族官僚纷纷给朝廷上书谋自强之策。同治年间曾涌现一批“中兴名臣”,彭玉麟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们由于历史的局限无法挽救清政府衰亡的命运,但是提倡整肃纲纪,学习外国,开展洋务运动却在实质上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洋务派相左是,彭玉麟不盲目照抄照搬,主张洋为中用,“师其所长,去我所短”,更着眼于内部革新,休养生息以提升综合国力。1885年他在―《条陈》中说,“洋务有不可不讲者,如出洋之兵轮,扼险之炮台,此宜推究西法,精益求精……;有不必讲者,如洋枪陆队、临阵呆笨、知正而不知奇”;在为郑观应《盛世危言》一书所作《序》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当今日之时势,强邻日逼,俨成战国之局,虽孔孟复生,亦不能不因时而变矣!”“……海禁大开,亦当知某国何以兴,某国何以衰,知己知彼,洞见本原,方有著手之处,岂徒尚皮毛,购船炮而已乎?”可见,彭玉麟主张“师其所长''所包涵的是学习外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而且是与“去我所短”即借鉴外国经验改造发展自己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筹自强之策多篇《奏折》中,长篇大论的是“清吏治”、“严军政”、“端士习”、“苏民困"、“陆营宜整”“仓储宜备”、“盐务宜变”、“水利宜筹”……。此外他提出的“邦以民的本,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江(防)海(防)相表里”的海防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在为人为官之道上,他认为:“夫人不可为名所驱,为利所驱,尤不可为势所驱,终须为正义作前驱”,“为官视民若鱼肉,而吾为刀俎,直可杀",他自己“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自任兵部侍郎后,多次辞官,无论是巡江督军还是奉旨办案,对贪婪枉法的墨吏劣绅一查到底,朝野上下莫不侧目相看。
三 中法战争主帅
1883年,法越构兵,法军攻陷越南南定,越南国王阮福埘请求清政府援救。四月,刘永福黑旗军入越抗法。法人声言以大队兵船到广东寻衅。八月,清廷命彭玉麟“著带旧部得力将弁,酌量招募勇营,迅速前往广东,会同张树声、裕宽妥善布置"。十月,时年68岁的彭玉麟由衡单骑入粤,随即函商左宗棠、藩鼎新等督抚调兵遣将,其中有淮阳镇总兵章合才合字勇二、三营,郑绍忠安勇二营等等,由水陆两路前往广东分赴琼州及钦州、灵山一带驻扎。1884年又饬王之春添募水陆勇营,并檄提督吴全美将分驻龙门一营调往琼州布置,饬高州总兵张得禄选募壮勇两营赴钦廉屯扎,与办理西路团练之冯子材等遥作声援。同时,清廷遣总兵何雄辉赴粤招募客军,交彭玉麟差遣委用。为加强防务,他还经常会同督抚张之洞、张树声等人巡阅各海口,发现险要就“添勇营填扎”,并传令地方文武官员办理渔团乡团扼守险要,抵抗来犯之敌。
1884年5月,法军并力进攻援越桂军,彭玉麟与张之洞议,派广西提督冯子材、右江镇总兵王孝祺等率广军四十营分四路大举入越作战。6月法军沿海北上,福建形势张,彭玉麟力顾大局,派营援闽。7月,法军舰队挑起马尾之役,清廷被迫对法宣战。1885年正月,法军攻陷越南谅山,侵占镇南关。二月,冯子材大败法军于关前隘,获“镇南关大捷”,接着攻克谅山。抗法战争的胜利直接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新内阁建议速和,清廷下了停战诏书,这是近代史上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惟一的一次军事上的胜利,也是仅此一次列强主动提出媾和,最终却是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签订《中法会定安南条约》即《中法新约》在政治上失败。然而,彭玉麟在战争中妥善布防、调度、指挥,明析敌情、当机立断,为赢得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四 湖湘文化中坚
彭玉麟除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外,还擅长诗书画联,犹以梅花诗画闻名于世,与林逋并称,号为“千古两梅妻”。在当时湖湘子弟中堪称翘楚。据传,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同游一塔,每人吟诗一句,诗云:“洞庭秋水砚池波,拿过君山当磨墨,宝塔倒悬权作笔,苍天能写几行多!“可谓是气势非凡。与曾、左、胡一样,彭玉麟生长在浓厚的湖湘耕读文化氛围中,年轻时虽身处草莽,却心忧天下,自入湘军以后,书生领兵,纵横万里;身居要津则以身许国,关注民生……
彭玉麟“师其所长,去我所短”的政治思想是对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其内涵更丰富,即“技”不仅仅局限于先进的技术设备及军事力量,而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层面;目的也更明确,不仅仅是为了“制夷”,而是为了“国富兵强”。
彭玉麟受王船山思想影响很大。1885年在给清廷上的《改建船山书院片》中写道:“……臣与夫之生同里,亲读其书,私淑其人……”,他从夫子那里继承了修养正气、勇赴时艰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品质,并希望通过船山书院代代传承下去。
彭玉麟对故乡这片土地还有着一份特殊的眷恋情节。他于1816年生于父亲任职的安徽合肥梁园镇巡检司署,1832年因祖母去世,从父还渣江何隆甸。接着父亲去世,族人夺其田产,举家避居衡州郡城,入石鼓书院读书。三十七岁时加入湘军,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政治、军事生涯;1869年(同治八年)春,彭玉麟巡江还衡阳,“以渣江旧居久荒圮,于府城东岸作草楼三重自居,亦号“退省庵"(在杭州西湖亦筑有退省庵),“皆自建,不烦公费”,目的是为母丧后补守制三年居住,后来巡江每年在此居住一段时日。1871年重修来雁塔并亲题匾额;1890年3月,卒于“湘东里第”退省庵,时年七十五岁。11月,葬于岣嵝峰下章木寺之原。时任翰林院检讨、民国清史馆馆长王�]运有挽联一副,对他一生进行了评价:“诗酒自名家,更勋业烂然,长增画院梅花价;楼船欲横海,恨英雄老矣,忍说江南血战功”。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