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军事家 > 正文内容

黄克诚:骨头最硬心肠最软的开国大将

2022年01月06日

 

 

摘要:“文革”结束后,党内有一小股力量主张将“文革”的错误推到毛主席身上,在一次中纪委会议上,黄克诚声明:“如果把建国以来党所犯的错误都算在毛泽东身上,让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过去解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这些老共产党员都尽了一份责任,功劳大家有份。现在把错误都算在一个人身上,好像大家没有份,这是不公平的。大家应当来分担应当分担的责任,那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主义。”

 

 

在开国元勋中,邓小平“三上三下”广为流传,被视为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象征。其实,还有一个人比邓小平更厉害,一生中“九上九下”。

这个人,名叫黄克诚,十大大将中排名第三。

黄克诚之所以“九上九下”,皆因他的直言不讳,在开国元勋中,因直言而被罢官的次数最多。他曾经说:“不敢唱反调,还是什么共产党员!”

1930年,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上台,提出了“攻打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当时,黄克诚还只是一个支队政委,却在会议上坚决反对攻打武汉,认为以红军目前的实力,攻打大城市根本不现实。

红三军团政委贺昌命令他承认错误,他反而大声说:“现在不服,将来也不服,准备再和你争论20年!”

连彭德怀都劝他:“提了没用不如不说,下一次你少放炮。”他说:“这做不到。明知不对,让我不说,杀了也不干!”

1932年,中央决定攻打赣州。黄克诚仍然认为攻打大城市不明智,就在战斗中主动撤离,为红军减少了损失。不过,这种违抗军令的行为,自然也遭到了上级的批判。在批判会上,黄克诚据理力争,坚决不认为自己是错的,结果被撤消了师政委的职务。

会后,彭德怀来找他,劝他说:“以后再这么提意见,你就要被撵出红军了!”黄克诚仍然不服气地说:“我又不是哑巴,怎么能有话不说!”

后来,彭德怀对人说:“都说我的骨头硬,我看黄克诚的骨头比我还硬十倍。”

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攻打四平,毛主席给林彪发电,命令一定要坚守四平。这时,黄克诚认为坚守四平不明智,应该撤退,就给林彪提意见。林彪没有听,黄克诚又给毛主席发电报,毛主席给他打电话说:“固守四平,是我决定的。”黄克诚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毛主席知道他的脾气,说了一句:“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批判,很多人迫于形势,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但黄克诚坚决不落井下石,始终认为不应该批判彭德怀。最后连刘少奇、周恩来都出面劝他,但他始终不松口。

有人认为他跟彭德怀关系太密切,他说:“我和彭德怀言不及私,相待以诚,相争以理,性格作风比较合得来,如此而已。”

对彭德怀如此,对毛主席亦如此。“文革”结束后,党内有一小股力量主张将“文革”的错误推到毛主席身上,在一次中纪委会议上,黄克诚声明:“如果把建国以来党所犯的错误都算在毛泽东身上,让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过去解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这些老共产党员都尽了一份责任,功劳大家有份。现在把错误都算在一个人身上,好像大家没有份,这是不公平的。大家应当来分担应当分担的责任,那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主义。”

黄克诚的骨头最硬,但心肠却最软。

1931年,黄克诚有一位部下被打成反革命,要执行枪决。黄克诚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把他藏在一个山洞里,等肃反人员来抓他时,黄克诚说:“不用你们麻烦了,这个人已经牺牲了。”

庐山会议后,因支持彭德怀,黄克诚也遭到批判,这时,当年那位部下竟然主动站出来揭发老领导,让他蒙受了二十年不白之冤。

“文革”结束后,这位部下被打入大牢。后来在狱中身患重病,需要保外就医,家人无奈,只能来找黄克诚。结果黄克诚二话没说,当即同意了让他保外就医,并建议其夫人一起陪同照顾。这位部下得知后,哭得一塌糊涂。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与世长辞。众多挽联中,有一副写得很好:“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仰不愧天,俯不怍人”,黄克诚大将当之无愧!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黄克诚:骨头最硬心肠最软的开国大将” 的相关文章

郑成功收复台湾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权之后,他手下大臣黄道周是个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帮助隆武帝出师北伐。但是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出兵。过了一年,清军进军福建的时候,派人向他劝降。郑芝龙贪图富贵,就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灭亡了。 郑...

刘伯承

  当上陆海空三军“总教头”,刘伯承诙谐地说:“我刘伯承跟教书先生有缘,有缘。” 翻开新近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史》一书,里面记载着:南京军事学院是建国后我军创办的最早的高等军事学府,刘伯承元帅任院长兼政委。俗话说,当兵是最玩命的苦差,办军校是苦差中的苦差。刘伯承却主动要求办军校,...

抗英民族英雄裕谦

  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号舒亭。内蒙古察哈尔镶黄旗(今锡林郭勒盟)人。蒙古博罗忒氏。清代蒙古族杰出爱国将领。   裕谦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曾祖父班第任内阁中书、兵部尚书,祖父巴禄为绥远城将军,父庆麟为京口副都统。   嘉庆二十二年(1817),裕谦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

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1496―1555),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女英雄。本姓岑,壮族。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土官岑璋之女。她自幼聪慧好学,攻读诗书,习武练艺,善使剑,懂兵法,有谋略。她性情豪爽,好打抱不平,助人为乐。长大之后,嫁与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改姓为“瓦氏...

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进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名将军带领人马分头出击。   在四名将军中,要数李广年纪最大,资格最老。李广在汉文帝时候就做了将军;汉景帝的时候,他跟周亚夫一起平定七国之乱,立过大功;后来,汉景帝又派他去做上郡(...

孙膑

      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远离齐都临淄的一个偏僻山村里,晚年的孙膑深居简出,潜心于军事理论的研究和著述。时值深秋时节,这一天,孙膑从堆满简牍的几案上抬起头,望着窗外瑟瑟的秋风中纷纷飘落的枯叶,目光不由地转到了那双残废的双腿上,昔日那些艰难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