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教育家 > 正文内容

蒋梦麟说教育

2017年07月02日
  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陈衡哲:我们那一代人出去留学,都有一个理想,就是学成归国,要为国家、人民尽点心力、做点事。你们这一代却根本对公众的事,没有什么理想,只愿念个学位,找份好差事,这算什么?

要想让中国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因为“对中国文化了解愈深,对西方文化了解愈易。根据这种推理,我觉得自己在国内求学时,常常为读经史子集而深夜不眠,这种苦工总算没有白费,我现在之所以能够吸收、消化西思想,完全是这种苦功的结果。”这也提醒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出国的留学生,之所以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也无法与20世纪初的欧美留学生相比,主要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十年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之故。

蒋在美国留学时,见校园的一个大门上有许多栩栩如生的男性裸体雕像,图书馆阅览室里也有希腊女神的裸体塑像。他非常疑惑,不知道“为什么学校当局竟把这些‘猥亵’的东西摆在智慧的源泉。”后来他听到一位伦理学教授说,“让女学生们多看一些男人的裸体像,可以纠正他们忸怩作态的习惯”,才明白“完美的思想寓于完美的身体”。

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天赋与秉性之中,教育的目的就是尊重这种价值,让每个人的特性发展到极致。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就是要使“我能思,则极我之能而发展我之思之力至其极。我身体能发育,则极我之能而发展我之体力至其极。我能好美术,则极我之能而培养我之美感至其极。我能爱人,则极我之能而发展我之爱情至其极。”他还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类社会才有自由、平等、民权、共和、选举权、代议制和言论自由等制度设计。否则,统治者就会“视万民若群羊,用牧民政策足矣,何所用其‘言论自由’,何所用其‘选举权’乎?”

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所谓和平,是正义的同义词。有正义就有和平,倘若正义扫地,虽然没有战争,也不是和平,而是一种苟且偷安。从这个角度看,统治者标榜的我国人民素以爱好和平著称,其实是为“所谓牧民政治”开脱……要改变这种“羊肥而食”“羊瘠而牧”的循环,就必须推行民主政治。他指出,牧民政治的反面是平民主义政治或曰民权主义政治。这种政治的目的是要增进平民的能力和知识,使每一个人都养成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平才有真正保障。

强国之道,不在强兵,而在强民。强民之道,惟在养成健全之个人,创造进化的社会。

由于我国在学术方面历来有漫无系统、重视应用、专重古文等三大弊病,致使学术研究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应用。这种主次颠倒、源流混淆的做法,遏制了学术的创新能力。

所谓职业教育,不过是教人“操一技之长而藉以求适当之生活也”。职业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而是其中一部分。“学校非专为职业而设,举学校而尽讲职业教育,则偏矣。”

共和国的作用,就是尊重并保护个人价值;教育的目的,则是为了发展个性,培养特长,进一步增加个人价值。

 

附:

蒋梦麟,浙江余姚人。早年留学美国,师从著名哲学家杜威教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成回国后,曾编辑《新教育》月刊。此月刊影响力很大,他因此在1919年被聘为北大教育系教授,随后又担任北京总务长,主持北大日常事务,是蔡元培的主要助手。蔡元培离开北大后,他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并把北大精神概括为“大度包容,思想自由”。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担任行政院秘书长。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蒋梦麟说教育” 的相关文章

蒋梦麟

    半个多世纪前,蒋梦麟在教育界、政界是个无人不知的人,自1919年以后,他主持北大达17年之久,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一所现代性的大学,与他的名字也是分不开的。 蒋梦麟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小村庄,从少年时代起他受的大部分都是西式教育,先后在绍兴中西学堂及上海、余姚...

留学先驱容闳

  1847年,先驱容闳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带回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梦想。 1847年1月4日,也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78年12月首批中国留学人员赴美的一百三十多年前,一个末满19岁的中国青年,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

丁祖诒与中国民办教育

  创业15年的西译方舟(西安翻译学院),希冀过4万名莘莘学子潜心深造立志成材的美好憧憬,踏下过五大洲百名外国驻华使节交口称赞流连忘返的非凡足迹,洋溢过大洋彼岸20所美国知名社区大学45位校长和教授联袂西译共话教育的满腔激情,为申奥助威万里行谱写过华夏最为壮观最为动人的壮丽诗篇……&nb...

朱永新:阅读经典与教育家对话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苏省政协委员。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

张伟俊:缔造人才的大师

    张伟俊,上海人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及领导力发展等相关领域内,张伟俊在国内外发表过多篇文章及专著,并在国内外许多专业会议与著名高校作过演讲,深受好评。他曾为多家跨国公司在北美、亚洲与国内提供过咨询服务,是业内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与培训专...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上海浦东川沙县人。他深感我国实业的不发达,学校教育脱离生活实际,中学生毕业无就业之技能,而用人者又叹乏才,并受到美国职业教育的影响。191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抗日战争期间,黄炎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从事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