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教育家 > 正文内容

世人只知邵逸夫,为何不识田家炳

2018年10月31日
 

提起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最多贡献的慈善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就是邵逸夫。如果你在地图上搜索逸夫楼,你会搜出密密麻麻的结果,近3万座逸夫楼散布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邵逸夫一生中为内地捐赠的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等遍布中国各地。

因此1990年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99的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同样有此等荣耀的是另一个大家或许有些陌生的名字――田家炳。1993年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至此田家炳和邵逸夫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公益事业的双星。

田家炳品行低调,少见诸报端,但他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生中捐校无数,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据不完全统计,田家炳至今已经捐出了超过10亿港元给超过300所学校以及其他事业。尽管在金额上与邵逸夫有很大差距,但能把个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资产都用于慈善的,在中国就只有他一个人。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备受尊敬的田家炳博士安详辞世,享年99岁。如今,那颗以田家炳命名的小行星,尚在太空中遨游,但它的主人却已不在。

1 功成便退的商业之旅

1919年11月20日,田家炳生于广东大埔的一个书香世家,幼年在家乡受中小学教育。

1935年,因父亲不幸病逝,他不得已弃学从商,开办广泰兴,建立茶阳瓷土公司。

1937年,田家炳前往越南推销家乡盛产的瓷土,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瓷土供应商,但动荡的时局和战争,让他无法继续这份产业,1939年转而改往印尼谋生。

在印尼,田家炳创办了超伦树胶厂、塑料薄膜厂,凭借着睿智的经商哲学,很快便闯出了一片天地。

然而1958年,印尼的排华倾向愈发明显,这让他十分忧虑,加之他希望儿女能够接受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于是他决定举家搬迁至香港,重新开始他的事业。

当时正逢香港轻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田家炳在一片滩涂的新界屯门填海建厂,创立了田氏塑胶厂、田氏化工,专事生产塑胶薄膜和人造皮革,协助香港塑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随后,已经成为香港人造革和化工行业领军人物的田家炳向房地产进军,成立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完成田氏大厦以及多处工业楼宇开发。与此同时他还不断在广东东莞及广州设厂,扩充其化工产业版图。

尽管田家炳白手起家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但他为世人瞩目的原因,却不是因为富甲一方的家业。

到1980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然而正处在财富积累黄金时代的田家炳,毅然退居幕后,将企业交给下一代经营,而把自己的重心转移到慈善事业上。

很多企业家的目前是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百年基业,而田家炳给他和他的家族制定的目标是:做百年慈善。他对于慈善事业的满腔热忱,才是赢得尊重和推崇的关键。

2 “不够捐”和“捐不够”

“田家炳”的名字鲜少见于报端,而总被放在学校的大门和教学楼外墙上,除此之外还经常“田家炳基金会”一同出现。

1982年,田家炳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教育公益。

数十年来跟人交谈,他一直都在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田家炳始终认为兴国之道在人才,而人才培养始于教育。而“田家炳基金会”的格言正是――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因此田家炳将自己的财富,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教育,甚至还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然而每每遇到这样的难关,他即使卖房、贷款也要履行捐助的诺言。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卖屋助学”“贷款捐校”的事迹。

1997年金融风暴,香港经济受到重大影响,田家炳对外承诺的捐资也难以为继,他决定以低于市价的5000万港元卖掉地处九龙塘高尚住宅区占地900余平方米的大别墅。

“我觉得对别人的承诺,可以实现了。每间中学250万港元,可以捐给二十几间中学。我觉得捐建中学,让学子受惠,那种收获比自己住别墅都大很多。

2003年,为帮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完成一个募资计划,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的田家炳,抵押房子贷款600多万港元捐给了学校。

2005年,为提前清付落实的项目捐款并扩大捐资,田家炳还将13万平方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获得款项近3亿港币,全数捐献给了数十所大学、中学。

从1984年田家炳在家乡广东大埔县捐建的“家炳第一中学”开始,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稚园19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700余间。

全国34省市区(除北京与西藏外),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

3 “实而不华”的人生态度

一年到头忙碌都在慈善公益事业忙碌,一捐就是成百上千万,自己则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样强烈的反差下,大众纷纷称他为“大慈善家”。

然而面对这样的评价,他认为自己“担不起”。在他心中慈善与身份、地位和财产无关,“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好事,只要你存好心,当好人,处处都可以做好事。”

多年以来,田家炳从不善自居,以功自傲,他婉辞了杰出华人奖以及各种表彰的邀请。

“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实而不华’ 我更容易负担些,

田家炳极为推崇《朱伯庐治家格言》,他曾说:“《朱伯庐治家格言》已融到我的血脉中,它影响了我一生,也给我带来了一生的快乐。”

在朱子治家格言中,颇为经典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诚如这位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所言,田家炳生活十分节俭。他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生活上更是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没有私家车,地铁、公交或走路上下班;每月生活开支只有3000港元;儿女婚嫁喜事一切从简;自己80岁大寿也不摆酒;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一直佩戴电子表款式旧得不便示人……

据称,自卖掉房子后,田家炳和太太便一直住在一个租来的公寓里。在那个简单、朴素的“新家”里,他能看到一栋栋教学大楼的新建,能听见万千学子的读书声,对他而言,这比任何事情都有意义。

他没有获封首善的桂冠,他不是捐款数额最多的慈善家,他更没有裸捐的口号,但若谈到对慈善,尤其教育事业的纯粹与无私,以及自身修为和品德的高尚。他若称自己是第二,恐无人敢称自己第一。

在他的家乡梅州大埔,那首关于他的歌谣,仍在口口相传:“家炳牌楼家炳亭,家炳图书家炳琴,家炳电站家炳馆,家炳情谊家炳心。家炳电台家炳楼,家炳学校家炳桥,家炳医院家炳路,家炳星光照千秋。”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世人只知邵逸夫,为何不识田家炳” 的相关文章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大学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它的使命就是传播人类先进的文明,传播人类的道义理想。自19世纪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奠定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它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准则。1792年洪堡提出国家无权插手教育,新型的大学应该是塑造完善的个...

留学先驱容闳

  1847年,先驱容闳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带回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梦想。 1847年1月4日,也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78年12月首批中国留学人员赴美的一百三十多年前,一个末满19岁的中国青年,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

丁祖诒与中国民办教育

  创业15年的西译方舟(西安翻译学院),希冀过4万名莘莘学子潜心深造立志成材的美好憧憬,踏下过五大洲百名外国驻华使节交口称赞流连忘返的非凡足迹,洋溢过大洋彼岸20所美国知名社区大学45位校长和教授联袂西译共话教育的满腔激情,为申奥助威万里行谱写过华夏最为壮观最为动人的壮丽诗篇……&nb...

朱永新:阅读经典与教育家对话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苏省政协委员。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

张伟俊:缔造人才的大师

    张伟俊,上海人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及领导力发展等相关领域内,张伟俊在国内外发表过多篇文章及专著,并在国内外许多专业会议与著名高校作过演讲,深受好评。他曾为多家跨国公司在北美、亚洲与国内提供过咨询服务,是业内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与培训专...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上海浦东川沙县人。他深感我国实业的不发达,学校教育脱离生活实际,中学生毕业无就业之技能,而用人者又叹乏才,并受到美国职业教育的影响。191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抗日战争期间,黄炎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从事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