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教育家 > 正文内容

培养之恩 终身不忘――怀念恩师高渠清教授

2020年11月02日
 

 

2001年6月8日,当我从电话中听到恩师高渠清教授于2001年6月7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的消息时,悲痛的我,当时瘫软在会议桌前,眼泪不由自主地流出,历历往事,涌上心头。

在我攻读研究生期间,正值祖国生活供应极端困难之际,是他怕我饿着,营养不良,每周都把我叫到他家中去分享国家给他特别照顾的营养品;他无时无刻地关怀着我的一切,冬天问寒,夏天问热,怕我步行太累,把家中唯一的女式坤车给我骑用;他严以律己,教我如何做人,热爱祖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他教我艰苦朴素,淡薄名利,学会团结周围同志;他教我如何钻研功课,学好理论课、基础技术课和专业课,让我学会博览科技群书,掌握知识宝库的内容,增大开阔思路的方法,从各方面来夯实自己;他教导我如何寻找科技的制高点,如何在这个制高点上去创新,去攀登科技的高峰……;他从人品、学识、方法各个方面对我提出要求,使我终生受益。正是这种师生之深情,凝聚着学子对交大的深情,凝聚着千千万万学子对母校的关怀,用母校高尚的传统、治学育人的精神时时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和对事业、对祖国的一片执着,母校、严师的敬业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

远离母校的学子就是在这种学风、这种精神的影响下为祖国做出了许多贡献,“不给母校丢脸”这是我经常要求自己,教导师弟、师徒的座右铭。

的确,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首先想起母校,想起老师,经常打电话或登门请教,我感到我的一切行动和决策身后都有母校在支撑着,随着岁月的增长,这种感觉更加深厚。同样,当我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就象孩子对妈妈一样快速地告诉她,让她分享这种幸福。1995年当我第一次被评选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时,我首先把通知寄给了母校。当我被评上首届詹天佑成就奖大奖时;当我被同时选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时;当我被人事部授与科技功臣一等功时,我都把这些消息告诉母校,我感到这些成绩,这些荣誉的取得都是母校的荣誉,都是母校教导的结果,我从内心感到没有恩师、没有母校严格的教育,不会有今天的一切。

母校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培养动手能力是很突出的,课后的实验课,假期的参观认识实习,毕业前的专业实习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校在严格课程教育上,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上,在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是紧紧扣在一起的,三者是齐头并进的,我深感缺一不可,正因为如此,出来的学生远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水平高,也很热衷于事业。他们干着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当官的少,当总工程师的多,有人说交大的学生“傻”,但我说社会需要这样的“傻子”,社会的确是“傻子”建成的,国家正需要“傻子”这样的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精英式的培养逐渐扩大到大众化的培养时,宽进严出不能变,严出才能出人才,严出才能出认真的精神。我永远忘不了由于理论力学不及格而留级的在我班有7名,由于政治不及格留级的有1名,然而就是这些成绩平平、留过级的学生,在离开校门之后,他们还深感母校的教诲对他们很有帮助。这些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成了技术骨干、拔尖人才、专业带头人、总工程师。在他们所处理的一切事情中,“严”字永不会被忘记。这种严格把关的校风,我感到在任何时侯都不能丢掉,宁缺毋滥,宁少勿降,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品德、校风不能变。

 

 

【注】高渠清: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隧道专家.194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45年留学英国,获英国新堡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理事长.

【作者简介】王梦恕,1961年9月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后攻读研究生,1965年4月获硕士学位,分配到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而后三十余年从事隧道工程施工与科研工作,晋升为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培养之恩 终身不忘――怀念恩师高渠清教授” 的相关文章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大学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它的使命就是传播人类先进的文明,传播人类的道义理想。自19世纪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奠定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它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准则。1792年洪堡提出国家无权插手教育,新型的大学应该是塑造完善的个...

蒋梦麟

    半个多世纪前,蒋梦麟在教育界、政界是个无人不知的人,自1919年以后,他主持北大达17年之久,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一所现代性的大学,与他的名字也是分不开的。 蒋梦麟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小村庄,从少年时代起他受的大部分都是西式教育,先后在绍兴中西学堂及上海、余姚...

胡适之趣闻

    “侯大使”成“书蠹”   在美国,胡适有很多下层朋友,诸如司厨、车夫、打工仔……这些人对胡适的“Hu”字发音不准,常称胡大使为“侯大使” 一天,“侯大使”应国会图书馆馆长厌温斯之请,和陪同人员往书库察看。当时正值珍珠港事件前夕,我国北平图书...

丁祖诒与中国民办教育

  创业15年的西译方舟(西安翻译学院),希冀过4万名莘莘学子潜心深造立志成材的美好憧憬,踏下过五大洲百名外国驻华使节交口称赞流连忘返的非凡足迹,洋溢过大洋彼岸20所美国知名社区大学45位校长和教授联袂西译共话教育的满腔激情,为申奥助威万里行谱写过华夏最为壮观最为动人的壮丽诗篇……&nb...

朱永新:阅读经典与教育家对话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苏省政协委员。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

张伟俊:缔造人才的大师

    张伟俊,上海人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及领导力发展等相关领域内,张伟俊在国内外发表过多篇文章及专著,并在国内外许多专业会议与著名高校作过演讲,深受好评。他曾为多家跨国公司在北美、亚洲与国内提供过咨询服务,是业内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与培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