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教育家 > 正文内容

允公允能张伯苓

2021年05月28日
 

档案索引

1948年6月24日,经蒋介石提名,国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就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对这一任职老大不情愿的张伯苓,心思依然在南开大学上。暑假来临的7月13日,张伯苓遥望南国杭州,提笔给之江大学校长李培恩写信。在一番文辞优美的客套话之后,直言自己不愿意让胡鲁声老师离开南开大学投奔之江大学。这封珍藏于浙江省档案馆的重要信函,见证了张伯苓校长对老师的关爱。

允公允能张伯苓,爱教爱师爱学生――历史,一定会铭记这位史上最有爱的校长。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蒋介石告别人世的这一天,除亲人外,他最后挂念的人就是张伯苓。

蒋经国这天的日记是这样写的:“父亲于夜十一时五十分,病逝于士林官邸。儿痛不欲生。忆晨向父亲请安之时,父亲已起身坐于轮椅,见儿至,父亲面带笑容,儿心甚安。因儿已久未见父亲笑容矣。父亲并问及清明节以及张伯苓先生百岁诞辰之事。当儿辞退时,父嘱曰:‘你应好好多休息。’谁知这就是对儿之最后叮咛……”

生于1876年4月5日的张伯苓,至1975年4月5日蒋介石辞世这天,恰好是百岁冥诞;而距离1951年他在天津家中病逝,亦有25年――四分之一世纪矣!

 

 

张伯苓・蒋介石

爱教育・不爱当官

1949年,蒋介石最后离开大陆去台湾前,他与儿子蒋经国三番五次去看望张伯苓,请他飞赴台湾,或者到美国也行。但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为由,留了下来。

此前的1948年初夏,张伯苓实在架不住众人之劝,最后勉强答应蒋介石的要求,到南京就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老蒋“文胆”陈布雷的电请最为直接:“我公不出,将置介公于万难之地。”张伯苓最后无奈复电说:“介公为救国者,我为爱国者;救国者之命,爱国者不敢亦不忍不从。”但他提出若干条件:考试院长只担任3个月;南开大学校长一职继续兼任。

这就是爱教育不爱当官的张伯苓,那么真切。20世纪20年代,张学良曾请张伯苓出任天津市市长,被婉拒。对于这个“院长”的干活,他明确表示:“我不愿做此事。我是办教育的,还是办教育为好。”从级别看,“考试院院长”算是个大官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架构,是根据孙中山“五权分立”的构想而成,分为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考试院“为国求贤”,负责国家人才的考选与任用,差不多就是一个分管“公务员考试”的机构。

没想到,暑假刚过不久,南京政府一些人就动议把张伯苓的校长职务给拿掉,理由是公职一人不能二兼。到了10月13日,行政院就下了免职决定。

这一年已经72岁的张伯苓,他不爱做“高官”,反而把最喜欢做的校长一职给丢了。面对如此“本末倒置”,张伯苓也不客气,11月就离开了南京的考试院,赴重庆“养病”,住进重庆南开中学老寓所里。逃不掉是命运,逃得掉是责任。

张伯苓一生办了一系列的南开学校: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还有接办四川的自贡蜀光中学。南开大学始创于1919年,是典型的私立大学,后来因为抗战,南开与北大、清华西迁,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此向国立大学转型,办学经费也由私募变为公款提供。

张伯苓被胡适称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早在1904年,他就与严修一起,始创天津第一所现代教育机构――天津民立中学堂;1906年,在他三十而立之时,决定扩校迁址,找了一块名叫“南开洼”的地方建校,这才有了“南开”的美名。“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一时成为美谈。春晖中学是教育家经亨颐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所创立的著名中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在张伯苓手上就已做到了。他“胸怀世界,放眼祖国”,胸中装着世界教育、西方文化,深感要“舍旧维新”,不能仅仅是念四书五经,而要努力学习西方,“中国教育必须取法欧美”。他想的是:以社会进步为教育之目的;造就新人才,改造旧中国。在周恩来所在年级的毕业式上,张伯苓请来北大的陈独秀教授颁奖,并请他为全校作《近代西洋教育》的演讲。

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有著名的南开。张伯苓给南开大学制定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字校训,南开灵魂。“允公允能”的句式,源于《诗经》“允文允武”,“允”原为文言语首助词;“允”亦有“承诺”、“要求”之意。允公是做到大公,允能是做到最能;允公是爱国爱群之公德,允能是服务社会之能力。

张伯苓对教育既有兴趣,又有信仰,更有情怀。他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教育是我青年时期的志愿,是我中年的生命,是我老年的安慰。”

 

张伯苓・严复

爱教书・不爱当兵

 

张伯苓身高超过1米9,人高马大,他祖上来自山东,是山东大汉。父亲是塾师,琵琶弹得好,人称“琵琶张”;一度举家落户天津宜兴埠,与温家宝同乡同村,温张两家后来还有姻亲关系。

1889年秋,张伯苓入学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成了严复的学生。严复(1853-1921),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1880年他到北洋水师学堂,先后担任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作为启蒙思想家,他被鲁迅称为“19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他大声疾呼变法图存,直指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在于教育,系统提出维新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北洋水师学堂请的是洋教授,教的是新学,用的是洋文,念的是洋书,开洋船,使洋枪洋炮。学生时代的张伯苓,就受到了西洋文明教育的深刻洗礼。严复对教育的认知,直接影响张伯苓的“教育救国”“西学救国”“德育为本”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北洋水师学堂出来,张伯苓一度成为海军士兵,上了通济轮,驶向大海洋;敏锐的他很快就明白:海军救不了中国,只有教育才能救国,要靠新式教育,创造一代代新人。

张伯苓是“热眼向洋看世界”,早年就曾多次出

洋,去日本、美国考察。通过横向比较,张伯苓看到“内外”之差距:其一,世界文明国家的人开朗活泼,而国人死板木讷。其二,世界文明国家的人性好主动进取,而吾国人被动保守。其三,国人眼界狭隘闭塞,只知个人及家庭,而思想眼光多不知社会之必要。

他终结了三年的海军生涯,弃武从文,弃军从教;在学校这个更广阔的海洋里,开一代风气――

张伯苓破天荒把性教育带进课堂;他引进现代体育教学,成为中国奥运先驱;他也是中国话剧先行者,早在1909年就把西方话剧艺术引入校园,他自编自导自演。师生同台演出,学生周恩来就曾上台演过话剧,还曾女扮男装。话剧,变成了南开特有的文化教育的符号。

 

张伯苓・梅贻琦

爱老师・不爱权贵

 

张伯苓自己是教师出身,1898年就开讲新学;他对老师的酸甜苦辣清清楚楚,对教师的至重至要明明白白。后来做校长,依然很多时间站在讲台上。

梅贻琦为什么能成为杰出教育家?因为张伯苓。梅同学那时是南开中学第一期的,张伯苓可喜欢这位天津学子了。梅贻琦与韩咏华结婚时,张伯苓就亲往北京贺喜。年轻的梅贻琦开始执教清华大学,却对教书没多少兴趣,暑假回天津见张伯苓,跟老师说,自个没兴趣,就想换工作。张伯苓很不客气:“你才教了半年书就不愿意干了,怎么知道没兴趣?青年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好吧,硬着头皮继续上讲台。后来回忆恩师张伯苓,梅贻琦说:“这可倒好,这一忍耐,几十年一辈子下来了。”如果没有张伯苓,清华大学就不会有这位史上最杰出的校长。

南开初创时期是私立大学,规模不大,但庙小也要有好和尚。张伯苓说,“大学最要者即良教师”。但是时势弄人,抗战爆发之后,南开教师有过大流失。而平常也会有教师被别的大学挖了墙脚。胡鲁声是美国留学归来的良师,教授经济学,曾在燕京大学、中国大学任过教职;1948年,他想跳槽到之江大学任教,这把老校长张伯苓急的!浙江省档案馆所藏张伯苓给李培恩校长的信说,“胡鲁声先生学问德业为苓久所心钦”,而现在胡先生有去杭之意,经迫切挽留,终止南行,“仍旧蝉联主持本校下学年之讲席”,贵校另行敦聘老师,“不情之请,望祈鉴谅”。一边劝,一边阻,真是其心拳拳。

张伯苓生活简单,在天津住的也是3间普通民房,有一次张学良开车来找他,七拐八拐才找到这普通民房,十分惊讶。他并不喜欢权贵,也不想让自己成为权贵,但却不排斥权贵对办学的资助。私立学校要募捐经费,有人提出不要官僚军阀、土豪劣绅的臭钱,张伯苓校长却在大会上说:“美丽的鲜花不妨是由粪水浇出来的!”

 

张伯苓・周恩来

爱学生・也爱学习

 

张伯苓半个世纪醉心于教育,他的南开哺育了一大批人杰精英:政治家周恩来、教育家梅贻琦、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气象学家叶笃正、剧作家曹禺……

人之相敬敬于人品。周恩来1913年暑假考入南开中学,因生活清贫,张伯苓免去了他的学费、书费、宿费,还安排周恩来勤工俭学;他时常邀请周恩来到他家里,师生不仅促膝谈心,还谈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周恩来品学兼优,社会活动能力强。1917年6月中学毕业后,“大江歌罢掉头东”,他去日本留学一年多。

让人想不到的是,周恩来去日本留学这一年,四十不惑的张伯苓,在8月7日踏上赴美旅程,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校长变成了学生,老老实实向美国先进教育学习。当有人忙于“教而优则仕”的时候,张伯苓却是“教而优则学”。一个愿意让自己老老实实成为学生的人,没理由不爱学生。

归国后张伯苓创立南开大学,1919年9月开学。周恩来在五四运动前夕回到天津,张伯苓免试录取了他。到了年末,因为欣赏与信任,校长张伯苓委托学生周恩来在修身班上向全校师生宣布改革大纲。

周恩来正是南开大学“允公允能”的典范。张伯苓与周恩来,交往近40年,师生情谊,情深意切。

爱国爱民爱家庭,爱教爱师爱学生,这构成了张伯苓博爱大爱的一生。他是虔诚的基督徒,有爱,有信仰,有灵魂。

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因中风告别了爱他和他爱的人。从此世上已无张伯苓。身为总理、更是学生的周恩来,一听到消息马上赶来天津吊唁,他同校友们说:很遗憾没有早点来,没能见到张校长……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允公允能张伯苓” 的相关文章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大学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它的使命就是传播人类先进的文明,传播人类的道义理想。自19世纪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奠定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它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准则。1792年洪堡提出国家无权插手教育,新型的大学应该是塑造完善的个...

蒋梦麟

    半个多世纪前,蒋梦麟在教育界、政界是个无人不知的人,自1919年以后,他主持北大达17年之久,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一所现代性的大学,与他的名字也是分不开的。 蒋梦麟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小村庄,从少年时代起他受的大部分都是西式教育,先后在绍兴中西学堂及上海、余姚...

留学先驱容闳

  1847年,先驱容闳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带回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梦想。 1847年1月4日,也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78年12月首批中国留学人员赴美的一百三十多年前,一个末满19岁的中国青年,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

朱永新:阅读经典与教育家对话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苏省政协委员。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

张伟俊:缔造人才的大师

    张伟俊,上海人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及领导力发展等相关领域内,张伟俊在国内外发表过多篇文章及专著,并在国内外许多专业会议与著名高校作过演讲,深受好评。他曾为多家跨国公司在北美、亚洲与国内提供过咨询服务,是业内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与培训专...

陆费逵教育思想

  陆费逵(1886--1941),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复姓陆费,名逵,字伯鸿,号少沧,笔名有飞、冥飞、白等。原籍浙江桐乡,生于陕西汉中。 陆费逵早年入江西南昌熊氏英文学塾附属日文专修科学习。1902年与人合办正蒙学堂,自任堂长兼教员。1903年转至湖北武昌,参加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