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教育家 > 正文内容

邱紫华:从工人到博导

2023年08月21日
   

与许多成功者一样,邱教授走过的是一段自强不息的奋进之路。他从幼年起就历经坎坷:9岁丧父,上面还有两兄一姐,除大哥刚工作外,都在读书。母亲靠给别人当褓姆、缝衣服来养活子女,在困苦中常以泪洗面。很早,邱紫华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以羸弱的身体投入了为生存的劳动之中:少年和青年时代,他的节假日和寒暑假差不多都是在挑煤、抬石头、搞搬运、拉板车中度过的。他后来在《散文》杂志上发表的作品《苦涩的春游》就记述了当时苦不堪言的状况。艰辛锻炼人的意志力。文学院有老师评价邱教授“聪明加刻苦”,能长期刻苦于事业之中,这恐怕得益于幼小时期对性格的磨炼吧!

邱紫华由于家庭出身而三次考不上大学。后来进了工厂当学徒,他从学徒直干到高级技工,以工代干。在16年的工人生涯中,他以突出的技术成为工厂不可或缺的骨干,但十年文革中,从没有涨过工资。一家四口和老母亲一起生活,月收入仅73元,生活仍然非常困难。但对文学无比眷恋热爱的他,很多业余时间都花在阅读文学作品上,在文学创造的另一个世界里,现实中的一切苦闷、怅惘、失落都被抛开了。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登上天安门,邱紫华预感到,今后“封、资、修”的书不会再卖了,就醉狂似地到处借了一百多元钱去书店买了一大麻袋书。但是,靠借钱买的书也没保存多久:9月,他的家被抄,大部分书被抄走,仅留下了红卫兵们看不懂的一些书,如《别林斯基选集》、《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生活与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杜勃留波夫选集》、《中国文学史》及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集。在文革的漫漫长夜中,他以此为伴,读了又读。这种不急不躁的读书方式,使他的思辨力、分析力、理论表达力潜移默化地得以提高。

十年动乱,真像一个黑暗的通道,望不到尽头。光阴蹉跎,他已过了青年时期了,心中对人生、对前途早已不存幻想,但对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却满怀悲愤,那时候,他靠读《史记》、读鲁迅、读美学著作来消除心中的块垒。正是这种苦闷中所读之书,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邱紫华后来为什么要研究“悲剧美学”,为什么要把悲剧同生命哲学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宣扬悲剧之美就在于悲剧精神、在于悲剧性的抗争行动之美的这一思想呢?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呢?可以说,这种冲动早在他青少年时代和16年的工人生活中就形成了。这一观点正是他所历磨难的理论诠释: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与毁灭的必然性时,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抗争与超越精神。

高考制度一恢复就点燃了邱紫华心中的求学之火。但他是文革前的高中生,早已超过了报考本科生的年龄,只有以同等学历报考研究生了,这真有点富于想象力和浪漫精神。而这时的工厂也离不开他,甚至让他当厂长的方案也是在策划之中了。从学徒到厂长,也是艰难的历程。而人的命运往往只有那么一两步之差,如果他当了厂长,那么今天我们面对的也许就是一位有胆有识的企业家了。1980年,邱紫华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兰州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西北著名学者刘让言教授。

在研究生的三年中,邱紫华像海绵吸水一样地抓紧时间学习:仅看过几场电影,从没进过舞厅,即使放假回家每天也保证半天以上的学习时间。回忆当年,邱教授说,“那时我已经35岁了,进大学很晚,深感时不我待啊!”现在的他仍然常以“起步晚,基础差”鞭策自己。三年的系统学习,使他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业余文学爱好者变成了专业工作者。其间,他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5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而当时的情况是:有些教导他的老师的论文被全文转载的也不多。1983年初,邱紫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参加他答辩的有我国美学和文艺学的著名专家蒋孔阳、洪毅然、敏泽等。蒋孔阳先生还特意将歌德的《浮士德》中的两句话赠送给他:

人是只须坚定,向着周围四看,这世界对于有为者并不默然。

经过30多年的磨炼,邱紫华从一个少年气盛才华横溢的翩翩小伙熬成了鬓染微霜、饱含学识的教授。他成熟而平易近人,能谈心里话。“我当工人时,没想到会成为研究生;读研究生时,没想到会当上博导。”他说:“无论干什么,只要带着热情去执着地干,总会有所得的。”

如今,邱教授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最繁忙的老师之一,除了上课、函授、带研究生外,还身兼行政职务。他爱好广泛,但已多年没碰心爱的提琴,也很少玩相机了。邱教授坚信学者的天职在于严格治学,他说自己不喜欢做“水货”学问,这些年来学问做得不少,但也不多,总之做得艰难。

邱教授说,今年他的第四本书《东方美学史》出版后要和以前年的三本书一起拍照、存留,因为这四本书字数分别是8万、30万、42万、90万,排成一行,正好呈阶梯状,邱教授笑着比划:“就像我的人生。”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邱紫华:从工人到博导” 的相关文章

留学先驱容闳

  1847年,先驱容闳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带回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梦想。 1847年1月4日,也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78年12月首批中国留学人员赴美的一百三十多年前,一个末满19岁的中国青年,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

朱永新:阅读经典与教育家对话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苏省政协委员。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

蔡元培论教育应该独立

  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非宗教运动》,阐述了他的关于教育独立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它有其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成效。而当时他看到连年军阀战争,政权极不稳定,从他任第一届教育部长到1916年,随着执政者的更迭,教育...

追寻历史的足迹――著名近代中国经济史学家朱英教授访谈

      朱英,1956年生,祖籍湖北房县,出生于武汉市。1982年1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4年12月同校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1995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99-2002年间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杨秀峰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杨秀峰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从1952年11月至1965年1 月先后担任高教部、教育部部长,长达12年 之久,为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教育制度、开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 献。杨秀峰是学师范的,当过中学、师范学校的教员和大学的讲师、教授,并长期从事教育行政领导工作,...

杨秀峰

杨秀峰(1897一1983)字秀林,河北迁安县人。著名教育家、法学家。1921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1935一19?7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育部、高教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   耳 疾 之 因   熟悉杨秀峰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习惯性动作,在听别人讲话或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