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女中豪杰陈少敏

2019年07月06日
 

[摘要]散会时,康生找陈少敏质问:“开除刘少奇的党籍,你为什么不举手?”陈少敏答:“这是我的权利!”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革命家深受人民尊敬,被亲切地称作“大姐”,陈少敏就是其中一位。陈大姐早年参加革命,对鄂豫边区根据地和新四军第五师发展壮大倾注了不少心血。陈少敏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以坚强的党性原则,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英勇斗争,博得了人们的敬重,在党内外传为美谈。

陈少敏从小受父亲孙万庆(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影响,性情刚烈,敢于向封建礼教和恶势力挑战。当时,妇女缠足之风盛行,而陈少敏率先留大脚,有人故意叫她“大脚妮”、“孙大脚”,她理直气壮地回答:我要打柴、挑水,有一双大脚,长大了更好干活,有什么不好?!几十年后在鄂豫边区,当有人称她为“陈大脚”时,她抬起双脚,十分自豪地说:这双大脚是我反抗封建旧道德的见证,没有这双大脚,我就不能到鄂豫边区来和你们一起进行抗日斗争!

1939年1月,时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兼任一支游击队政委的陈少敏率领一支武装,来到鄂豫边区,与李先念、陶铸会合,接替钱瑛担任鄂中区党委书记,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生活。为了巩固鄂中抗日根据地,陈少敏和李先念首先指挥部队消灭了汉奸李又唐的8个大队近3000人,随后又组织了新街战斗,一举歼灭日军100多人。从此,陈少敏和李先念名声大振,日军和汉奸再不敢轻举妄动了。当时,根据地人民这样传颂她:“陈大姐一到,老百姓开门睡觉。”日寇汉奸和国民党顽固派则这样形容她:“身骑战马,双手开枪,要打你的眼睛,不会错打鼻梁。”陈少敏被看成了一位神出鬼没的女将。

新中国成立后,陈少敏从事工会工作,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职务高了,担子变重了,但她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1962年她到老革命根据地搞调查研究,在老区每到一地都是很远就下了汽车,然后慢慢地步行进村。在一个山区小镇,她向一位正在做买卖的老大爷打招呼。那老人抬头认出是陈少敏,情不自禁地高声喊道:“陈大姐来了!陈大姐来了!”周围的群众一下子向她的身边拥来。随从人员怕不安全,想把大家挡住,她连忙制止说:别挡了,我就是来看大家的,等会儿还要和大家一起开个座谈会呢。后来,她对随行人员说:过去我们与群众同甘共苦,亲密无间,我们就战胜了敌人,今天我当了中央委员,为什么要同群众分开呢?短短的几句话,使在场的同志很受教育。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了。8月5日,陈伯达在讲话中宣称刘少奇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总代表,陈少敏感到非常震惊,她公开说:“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康生、江青一伙得知她公开维护刘少奇,便派人把陈少敏关进“黑帮”楼,剥夺了她住院治病的权利。

1968年10月,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31日的全体会议上,当大会宣布就“永远开除刘少奇出党”的决定进行举手表决时,陈少敏没有举手。散会时,康生找陈少敏质问:“开除刘少奇的党籍,你为什么不举手?”陈少敏答:“这是我的权利!”

1969年10月,林彪借口“战备疏散”,将陈少敏遣送到河南省罗山农场劳动改造。出发时,她已病得很重,由别人抬上火车。由于乡村医疗和生活条件太差,她的心脏病、肾病先后复发,从此瘫痪了。直到1971年林彪垮台后,她才回到北京治疗。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女中豪杰陈少敏” 的相关文章

郎平自传

  失踪的球袜   1998年11月1日我们从东京直飞鹿儿岛。   鹿儿岛在日本的西部,是个小岛。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对面是个“活火山”,可紧挨着山脚却住着很多的人家。我奇怪,这些人家为什么不搬走?日本的陪同人员告诉我,因为这些住户喜欢、留恋这儿独特的风景,就是不愿离开,一旦有预报再走也不晚。   ...

鉴湖女侠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自信自立是成功之门的钥匙

    有一次见到张海迪,我问她:你认为促使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张海迪说:是我的自立精神。她说:我坚信我能够战胜困难,我坚信我能够取得成功,我不想成为一个社会的累赘,我相信我能够自立,所以我就矢志不渝地去努力奋斗,成功就接踵而至了。   张海迪高位截瘫,一生从来也没...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

汉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80),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