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像竹子,风雨再大也只是弯弯腰

2020年05月01日
   

中新网5月17日电 综合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他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留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几乎拿遍建筑界所有的世界顶级奖项,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光线魔术师”,也被认为“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曾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出身名门望族,年少赴美追梦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祖籍苏州。其家族被媒体称为“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曾是 “苏州四富”之一,后来持续兴旺。

少年时代,贝聿铭在苏州度过一段时光。他整日穿梭在狮子林、西花桥巷,假山中的山洞、池塘、石桥、瀑布,在贝聿铭心中埋下“建筑”的种子,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印迹,让他意识到,建筑对生活的意义。

后来,贝聿铭随家人搬到上海,他有空就去看正在建设的上海国际饭店。也许从那时起,“建筑”的种子就开始在贝聿铭的心里渐渐萌发。

高中毕业后,父亲本来希望贝聿铭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是贝聿铭却赴美国求学追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投笔从商,渐入公共建筑设计佳境

 

 

1945年,在哈佛读研究生的贝聿铭被聘请为哈佛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1948年,贝聿铭加盟房地产开发商,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这成为贝聿铭人生轨迹转变的一个节点。

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从设计公寓起步。战后庞大的需求,让他承接了无数城市规划、居民房的工程。特别是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因为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深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后来,贝聿铭的设计对象逐步转向公共建筑。

1955年,贝聿铭建立建筑师事务所。之后,美国国家大气层研究中心的设计,让他在美国建筑界广为人知。

贝聿铭所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耗时15年,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因此将1979年称为“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最美的建筑,建筑在时间之上

 

 

法国卢浮宫的重建计划,使贝聿铭饱受非议,却更加历练了他,使他坚持自己的设计初心。

质疑从改建之初就开始,“法国这么多艺术家,没有一个人能承担起这项工程么?为什么要找一个外国人?”

设计方案初定,贝聿铭打算新建金字塔形入口。90%法国人反对这一方案,称“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法国文化部长公开批评,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为了说服法国人,贝聿铭曾在拿破仑广场上建造了一座1:1的实体模型,供民众评鉴。

1988年,玻璃金字塔落成,贝聿铭被授予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却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法国人对玻璃金字塔的评价,口风大变,称其为“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也印证了贝聿铭的话“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完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贝聿铭“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是设计建造了香港的地标性建筑―中银大厦。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的行长。1918年,贝祖诒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当时,贝聿铭才1岁。

64年后,已是花甲之年的贝聿铭,重回少年成长地香港。为了向父亲所做的光辉业绩致敬,他接下设计中银大厦的业务,希望赋予其“中国人的雄心”。

面对1.3亿美元并不宽裕的预算,贝聿铭采用复合材料拼接技术,用混凝土固定了所有的结构组成,使得其结构钢筋的使用只占到传统技术的65%。

外形像雨后春笋的中银大厦,落成即为当时香港第一高楼,使用面积是一旁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封笔之作献给故里

 

 

无论走到哪里,贝聿铭时时不忘,自己的根在家乡,总是向别人介绍说“我来自中国苏州。”

2002年,85岁高龄的他,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亲切地称其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有生之年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他倍感感恩荣幸。

苏博新馆的精华之一,在于主庭院的山水园。为此,贝聿铭煞费苦心,他将中国古典的山水画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用石片来仿宋人米芾的“米氏云山”,呈现出一幅3D立体水墨山水。当时,一台升降机把各块石片上上下下摆弄了一周,才调到了贝律铭心中最完美的样子。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而不是流行风尚。他让光线来做设计,运用几何形状,喜好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材四种建筑材料。

贝聿铭多年的合作伙伴亨利•考伯,形容他是“文化意义上的男扮女装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他创造的有着中国风的西方建筑,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全世界的瑰宝和财富。

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香山饭店,依照桃花源灵感建造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几乎享誉全球。

大师已经逝去,但其留下的建筑仍可供我们参观游览。“让更多的人来建设自己的祖国”,这是贝聿铭心中的一个夙愿,有待后人一起去实现。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像竹子,风雨再大也只是弯弯腰” 的相关文章

鉴湖女侠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一个晚清外交官在欧洲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

兵器制造家丁拱辰

  丁拱辰(1800-1875),又名君珍,字淑原,号星南,回族,福建晋江县(今泉州)陈棣镇岸兜村人。清代兵器制造家。   丁拱辰是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他出身商人家庭,生活清贫,但他刻苦读书,学习兵法、天文历算、地理。17岁时,随父亲去浙东经商,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常“静夜仰观星象...

上书是我向农民忏悔

    李昌平,38岁,经济学硕士。原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 2000年2月10日,李昌平含泪写下一封“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的长信,上书国务院;3月下旬,国务院领导作出批示,农业部派员暗访监利县。随后,一场“痛苦而又尖锐的改革”在监利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