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家仲

2020年05月20日
   

如很多地方都有政府广场,旁边是政府大楼,这是形成政权空间的需求;宗教建筑需要有让教徒活动、满足其膜拜顶礼的空间。学校、医院、音乐厅、体育场所、写字楼等不同的建筑空间也均由其不同的心理需求决定。因此,刘家仲经常告诫年轻人,建筑设计行业是技术性的服务行业,要通过沟通来了解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习惯和喜好,通过技术来满足不同人的真实心理需求,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当然,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多渠道地去体验、感悟生活。譬如,为了更好地了解医疗工作对医院建筑各功能科室的需求,刘老曾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去体验医院生活。

在谈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时,刘老认为,长期被压抑的对建筑个性的追求被极度释放,建筑风格追求新鲜、独特、甚至狂野。这期间,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开放政策的指引,吸引了大量外国建筑师投身中国的建筑领域。他们带来的崭新的设计理念、自由活泼的建筑造型、高科技的配套、职业化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市场经济概念都使我国建筑师有所受益,不少作品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然而最近10年,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某些作品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坊间点评的俚语更是雷人,如有建筑被称为大裤衩、大坟头等。对此,刘老希望引起业界深思:中国的建筑市场是否己成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所?一些极度夸张、形态怪异的建筑造型是否是当代建筑空间艺术的主流?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三要素是否过时?中国建筑设计和建筑学的发展应向何处?刘老表示自己特别期待带有民族特色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建筑出现。但是,不论褒也好,贬也罢,刘老认为我国建筑设计界历经了最近30年的井喷后,现在应该静下心来,作些反思,总结一下近10年来设计界的经验和教训,还可作些基本理论探讨,作些建筑美学基本概念的研究。这是一位终身从事设计工作的知名建筑专家对未来行业发展的期许与心愿。

 

刘家仲建筑人生

 

1952年,刘家仲考入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当时的教师如戴复东、罗小未等现在都已成为国际建筑界知名的学者,其毕业设计的导师冯纪忠教授后来担任建筑系主任,是中国建筑界的泰斗。1956年毕业后,刘老先后在重庆、上海教了八年书。1964年后,进入设计院正式从事设计工作,1989年后曾经三进三出中国建筑的设计院。

时至今日,尽管刘老已经77岁,但工作热情依旧不减当年,并自言乐在其中。在几十年的设计生涯中,刘老硕果累累。1976年,由他负责的福州棉纺织印染联合厂四万平方米厂房带生活区设计获得国家一等奖;1978年,由他负责设计的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六层框架八千平方米实验楼及会场获得了纺织部银质奖;1984年,与美国建筑师在境外合作设计了上海第一幢88米高层酒店式公寓――爱邦大厦,这是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个与国外设计师合作的项目。

其间,刘老还尝试“玩”了5年的室内设计,主持了上海波特曼大酒店218米超高层约15万平方米五星级酒店的室内装修工作。对此有人质疑他“不安分”,也有人称誉他为“杂家”,但刘老有自己的看法,“主观上我一直提倡建筑师要懂城市规划、会做室内设计、更要兼做教学工作。城市规划属于宏观性的东西,建筑设计是中观,室内设计是微观。懂规划能让你掌握宏观的空间艺术,做过室内设计会使你的设计观念更细致,教书育人会逼着你掌握更新更全面的建筑理论。但愿我所做的这些尝试与很多精专地做着建筑设计工作的同行,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探索中能够殊途同归。”

 

 

刘家仲经典语录

 

我记得美国一个建筑师路易斯・康说过一句话:“当你设计一个建筑物的时候,你就是创造了一个生命,它会和你对话”。

 

建筑的灵魂是空间。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不同的空间设计其实就是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

 

现在社会太浮躁,年轻人要稍安勿躁。相信勤奋的工作总会得到回报。不要过分地追逐名利。名与利是把双刃剑,弄不好会伤到自身。名与利又如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又能覆舟。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家仲” 的相关文章

郎平自传

  失踪的球袜   1998年11月1日我们从东京直飞鹿儿岛。   鹿儿岛在日本的西部,是个小岛。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对面是个“活火山”,可紧挨着山脚却住着很多的人家。我奇怪,这些人家为什么不搬走?日本的陪同人员告诉我,因为这些住户喜欢、留恋这儿独特的风景,就是不愿离开,一旦有预报再走也不晚。   ...

鉴湖女侠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一个晚清外交官在欧洲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

自信自立是成功之门的钥匙

    有一次见到张海迪,我问她:你认为促使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张海迪说:是我的自立精神。她说:我坚信我能够战胜困难,我坚信我能够取得成功,我不想成为一个社会的累赘,我相信我能够自立,所以我就矢志不渝地去努力奋斗,成功就接踵而至了。   张海迪高位截瘫,一生从来也没...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

兵器制造家丁拱辰

  丁拱辰(1800-1875),又名君珍,字淑原,号星南,回族,福建晋江县(今泉州)陈棣镇岸兜村人。清代兵器制造家。   丁拱辰是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他出身商人家庭,生活清贫,但他刻苦读书,学习兵法、天文历算、地理。17岁时,随父亲去浙东经商,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常“静夜仰观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