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大队成立始末

2020年11月01日
   

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60年前,经过无数先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在这场战争中,胜利的取得不仅是靠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而且也离不开后方战勤的有力保障。彭德怀曾在志愿军司令部会议上对抗美援朝的后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全体指战员的功劳算一半,后勤算一半”。为保障战地交通和军需供给,1950年11月26日,东北人民政府成立了以抢修公路为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志愿公路工程总队,1951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大队。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记录了这支队伍为建立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所作出的巨大奉献。

1950年6月抗美援朝爆发后,为维护我国领土安全,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志愿军出兵入朝,在一次次战役胜利后,后勤运输线也随之不断拉长。而美国则利用在空军上的绝对优势,不断派遣大量飞机昼夜不停地轰炸我军后勤运输线。特别是在美军发动“绞杀战”后,对我军后方设施破坏更为严重。为保障前方战事需要,尽快恢复后勤补给运输线路,东北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抢修公路桥涵的“中国人民志愿公路工程总队”。

1950年11月26日,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根据目前军事运输的需要,必须迅速有效的及时抢修主要的公路提高运输效率供给军需,因此已责成交通部公路管理总局连同各省公路机构组成‘公路工程总队’计两千余人,以便迅速赴朝担负抢修的重大任务。”据此“中国人民志愿公路工程总队”宣告成立,总队下设两个大队8个中队24个分队。东北公路管理总局局长连柏生任总队长,王潮海任第一大队队长,刘钧任第二大队队长。11月27日,第一大队先遣人员由沈阳出发,几经辗转与所属一、二、三、四中队汇集辑安、临江。12月9日午后3点,连柏生、王潮海率领部分干部战士过江。随后第二大队等及所属六、七、八中队的1400余人也相继入朝。公路工程总队进入朝鲜后,积极配合军事进展,跟进抢修,喊出了“军队打到哪里,我们把路修到哪里”的口号。其中一大队在入朝初期的短短三个月内就完成了一条长达300公里的抢修工作。

1951年1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届后勤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会上提出了“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战勤工作中“千条万条,运输是第一条”,因此会议决定加强铁路、公路的抢修,以便贮备更多的战略物资。为贯彻此次后勤会议精神,2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作出了《关于公路工程总队的任务与配属关系的决定》:“一、公路工程大队的任务主要是抢修公路与桥涵,保证汽车运输之通行,以及修筑必要的汽车掩体;二、以现有之公路工程总队重新改编为三个大队……”公路工程大队被纳入志愿军序列后,队员更是以百倍的斗志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到道路桥梁的抢修之中。战时修桥筑路不比往时,不仅物资匮乏,还有枪林弹雨相伴。1951年5月,第二大队为保卫临津大桥足足奋战了60天。7月,第一大队在修护下有里大桥时遭到敌机的反复轰炸,敌机炸坏一次,守桥战士就冒着生命危险马上修好,炸坏―修好―再炸坏―再修好,如此反复达11次之多。

公路工程大队的队员在战火硝烟的朝鲜战场上为抢修道路、保障战勤个个带头,人人争先,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其中第一大队的第四分队队长常德山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战士荣誉二级勋章。常德山,辽宁省三江口人,原在东北公路管理局工作,抗美援朝爆发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公路工程大队。常德山入朝以后,便接到了抢修清川江木桥的任务。清川江木桥原桥低矮残塌,加之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滴水成冰,河宽、水深、流急、水寒刺骨更使修桥、架设桥墩难上加难。如何不下水就能架好桥墩,凭借多年的经验,常德山发明了“三杆滑降法”,即在桥台的一边搭上三根一孔长(二个桥墩间的距离)的木杆子,在杆上浇水,让杆子表面结上一层冰,然后把事先做好的桥墩绑在结冰的杆子上,顺势往下一推,桥墩便会稳稳地到达指定位置。这样一来人不用下水,就可以把桥架好。朝鲜人民军军用道路局局长得知此事后,还特意嘉奖他4000元朝鲜币,并将“三杆滑降法”进行推广。1951年常德山在抢修新溪桥时,又发明了“破汽车架架桥法”,不仅克服缺少木料的难题,还增加了桥梁的坚固性。

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大队自1950年12月入朝抢修道路,到1952年3月胜利完成任务的一年零四个月中,共修建桥梁185座6869公尺,涵洞工程180座954.2公尺,汽车掩体576座,整修路面724044公尺,勘察路线27条2571公里,过水路面34道589公尺,新建房舍库房30座。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大队的官兵们以忘我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抢修道路桥梁,为前方阵地搭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从而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大队成立始末” 的相关文章

鉴湖女侠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徐霞客远游探险

      当明王朝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在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

许银川:挑战永无终结

  获得中视股份杯年度总决赛冠军的许银川!在千年之初为自己开了个好头。于是我们也决定乘这个机会采访一下许银川。   背后的无奈“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这个冠军可是送给你父母最好的礼物啦!”我 笑着向许银川祝贺道。   可是许银川并不十分高兴,他告 诉我今年不一定能回家和父母及小妹 过一个团...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

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   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相貌出众,品格高贵。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正当此时,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