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铁道兵杨连弟:4天修复一座铁路桥,牺牲后追授一级英雄

2020年12月23日
 

志愿军里藏有天兵天将,能飞檐走壁。沸流江上的大桥,跳则能下,蹦则能上。敌人的机枪打不着,飞机也炸不着。

这是抗美援朝时期,沸流江两岸朝鲜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个故事,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英勇作战的缩影,在整个战争期间,志愿军铁道兵冒着美军飞机的枪林弹雨,修复了无数的铁路段和铁路桥,保障了志愿军后勤运输畅通,为前线的作战立下汗马功劳。在数以十万计的志愿军铁道兵中,更是涌现出无数英雄,杨连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一:登高英雄称号的由来。

杨连弟,1919年出生于天津北仓镇,因为家境贫寒,14岁就开始务工,先后做过鞋匠、电工和架子工。

1949年天津解放后,杨连弟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四野的铁道兵纵队,并在石家庄到北戴河铁路沿线桥梁的修复过程中,大显身手,同年6月,在修复陇海线8号特大桥时,更是一鸣惊人,他用简陋的工具攀上了40多米高的桥墩,为修复大桥做出巨大贡献,因此,他也被称为“登高英雄”。

由于杨连弟参军时已经30岁了,这个年纪在基层部队中算得上高龄了,加上他为所在的连队解决了不少施工难题,因此,战士们亲切地称他为师傅。

二:4天修复一座铁路桥。

抗美援朝爆发后,杨连弟随铁道兵部队入朝参战,入朝的第二天,还在路上的他就迎来了第一个任务。当时,他乘坐的火车在沸流江面前停了下来,因为沸流江大桥已经被美军飞机炸毁,上级要求铁道兵部队在7天内修复大桥。

当天夜里,杨连弟就带着一个起重组来到沸流江边,开展抢修工作。为防止美机轰炸,铁道兵现场作业不能点灯,只能依靠微弱的星光,这无疑影响了施工进度。两个黑夜过去后,工程进度完成还不到十分之一。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物资堆积,杨连弟很是焦灼。

如何才能加快施工速度呢?杨连弟利用休息时间的白天,不断观察着美军空袭规律,突然,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虽然美军飞机来往频繁,但每次中间都有一段空隙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段空隙,无疑能提高抢修进度,而且,白天抢修比晚上更有效率。

之后,杨连弟把这个想法上报给了上级,上级同意了,于是,杨连弟和战友们利用白天美军攻击空隙时间,加紧抢修铁路桥,在美机来轰炸时,则隐蔽起来,与此同时,他们晚上还要加班加点,一天水面的时间屈指可数,即便如此,他们已经激情昂扬。在杨连弟和战友们一起努力下,铁道兵四连天就修复了沸流江大桥,比上级的命令,提早了4天。江岸上的粮食弹药也得以源源不断输送到前线。

沸流江两岸的朝鲜百姓看到志愿军铁道兵创造出如此奇迹,瞠目结舌,因此有了开头所说的那段话。

三:抢修清川江大桥

1951年6月,第五次战役落下帷幕,恼羞成怒的美军开始加大对志愿军运输险的打击,其中,清川江大桥是他们攻击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同年7月,杨连弟和战友们来到清川江大桥。

当时,清川江大桥已经遭到多次攻击,3号桥墩被炸塌,钢梁沉到了江心,运输中断。杨连弟和所在的连队一到此地,就马不停蹄展开工作。

杨连弟和战友们决定在大桥旁搭起了一座浮桥,用来运送材料,进行施工抢修,经过一天两夜努力,他们搭成了浮桥,并开始填桥墩基础。到了第4天,他们在桥墩基础上搭起了一座用7000根枕木组成的枕木垛,来代替桥墩。

然而好事多磨,朝鲜的雨季来临了,清川江江水在暴风雨覆盖下节节攀升,伴随着暴风雨的还有洪水,铁道兵不得不暂停施工。到了第二天,雨势稍减,铁道兵们发现前几天搭建的浮桥已经被冲走了,枕木垛也被冲歪了,必须重新做。

正当杨连弟准备开工时,连长告诉他施工计划改变了,团部要把他调到对岸帮助二连搭浮桥,浮桥已经没了,要到对岸,必须先游到江心,然后再爬上桥面,这是非常危险的。杨连弟二话没说,接下了任务,他系好安全绳,下水,游向桥墩,然后又攀上13米高的桥墩,与二连汇合。

之后,杨连弟又片刻不休和二连战友们研究搭浮桥方案,他们认定在急流中搭建浮桥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搭吊桥。说干就干,他们用半夜时间,把吊桥搭好了,杨连弟又通过吊桥回到自己的连队。

然而,洪水并不希望志愿军铁道兵如愿以偿,在吊桥搭建完没多久,洪水把吊桥和枕木垛都冲走了。杨连弟和战友们没办法,只能在洪水中再搭浮桥,不过,浮桥刚搭好,又被冲走,与此同时,随着水位升高,抢修难度也越来越大了。

这时,战友们提出了利用汽油桶做浮桥,经过一夜努力,汽油桶浮桥搭成,奇迹出现了,汽油桶浮桥大获成功,铁道兵战士利用汽油桶浮桥对清川江大桥,进行抢修。

不过,这时候,又有一个难题出现在杨连弟和战友面前,清川江3号桥墩越修越高,低矮的汽油桶浮桥很快就要用不上了,而且洪水还在上涨,如果抢修工作不能提前完成,就要前功尽弃了。

这时,杨连弟提出了搭钢轨浮桥的办法,战士们没有犹豫,脱掉上衣,在风雨中搬运钢轨,杨连弟则缠着铁丝,拿着钳子冲在最前面,绑架钢轨,在一根接一根钢轨伸到3号桥墩附近时,骑在钢轨上的杨连弟因为钢轨起吊,因为双手扑空,掉到了江水中,所幸他水性不错,奋力游到了岸边,值得一提的事,

他上岸时,手上还拿着钳子,战士们问他为什么不把钳子扔掉,减轻重量,杨连弟说道:“扔了怎么工作呢?”

经过杨连弟和战友们一天一夜抢修,3号桥墩终于修好了,清川江大桥得以通车。

四:追授一级英雄。

由于在清川江大桥的出色表现,1951年8月,杨连弟出席了志愿军铁道兵首届庆功大会,9月,他又作为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来到北京,出席了全国铁路劳模代表大会,并受到了毛主席接见。

1952年3月,杨连弟再次回到朝鲜,5月15日,他带来战士检查清川江大桥桥梁,发现新修的第三孔梁由于夜间过车太多,移动了5厘米,于是指挥战士们把钢梁移正,然而,在修筑时,美军飞机来袭,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年仅33岁的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表彰杨连弟的功绩,志愿军追记他为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他所在的连队也被命名为“杨连弟连”。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铁道兵出动了十几万人,先后有1.2万人立功,除了杨连弟,还有11人获得二级英雄、二级模范称号。彭总在总结战争胜利时说:“朝鲜战场大胜仗,一半功劳归前方浴血奋战的同志,另一半功劳归负责维护交通、保证供给的同志,他们也是在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天天在拼搏啊!”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铁道兵杨连弟:4天修复一座铁路桥,牺牲后追授一级英雄” 的相关文章

郎平自传

  失踪的球袜   1998年11月1日我们从东京直飞鹿儿岛。   鹿儿岛在日本的西部,是个小岛。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对面是个“活火山”,可紧挨着山脚却住着很多的人家。我奇怪,这些人家为什么不搬走?日本的陪同人员告诉我,因为这些住户喜欢、留恋这儿独特的风景,就是不愿离开,一旦有预报再走也不晚。   ...

“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l一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詹县(今江西委源),因祖辈经销茶叶,迁居广东。他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湖北汉口。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

徐霞客远游探险

      当明王朝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在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

许银川:挑战永无终结

  获得中视股份杯年度总决赛冠军的许银川!在千年之初为自己开了个好头。于是我们也决定乘这个机会采访一下许银川。   背后的无奈“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这个冠军可是送给你父母最好的礼物啦!”我 笑着向许银川祝贺道。   可是许银川并不十分高兴,他告 诉我今年不一定能回家和父母及小妹 过一个团...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

汉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80),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