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詹天佑先后就读于西海文小学、纽海文中学及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在耶鲁大学,他专门攻读铁路一科。在一、二年级时,他曾获得数学奖金。在毕业考试中,夺得了第一名。
在美国的8年留学生活,不仅没有使詹天佑忘掉祖国,反而使他更加思念养育他的父母之邦。读书之余,他非常关注时事。对于美国殖民主义者从我国拐运大批华工,从事奴隶般的苦役,极为愤慨。1874年,日本侵犯我国的台湾,消息传至美国,他受到极大刺激,立志学成归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
1881年,詹天佑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当局竟把他这个铁路专业人才派到福建水师学堂去学习驾驶海船。对于这种荒唐的安排,詹天佑深感不快,当严复来看望他时,不禁发出“偌大之中华,需人才迫在眉睫,真才实学者被置于异地”的叹息。
不过,詹天佑从来未被个人的不幸遭遇所压倒。在他看来,国力每况日下,任人宰割才是最可担忧的。所以,即使在极端苦闷中,他也始终思念着如何去报效养育自己的祖国。1884年8月,法国舰队向停泊在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发动进攻。战斗打响前,担任水师旗舰“扬威”号驾驶官的詹天佑对管带张成说:“法国兵舰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则我们奉到命令,不准先开火,然而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否则法国兵船一开炮,我们将要全军覆没。”由于“扬威”兵轮事先作了准备。因此在法舰开始炮轰后,沉着应战5个多小时。事后,上海英国人办的《字林西报》惊叹道:“这次中法的海战,约五小时三刻钟。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威’号兵舰上的学生中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动人。他临大敌而毫无畏惧,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能镇定如常,鼓其余勇,由水中救起多人……。”
詹天佑在耐心的期待中度过了漫长的7年时光。1887年,“中国铁路公司”总算在天津成立了。第二年,经留美同学邝孙谋推荐,公司总办伍廷芳聘詹天佑为工程师。詹天佑梦寐以求的、献身于中国铁路事业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当时,中国铁路公司负责修筑芦台到天津的铁路。詹天佑虽然初次担任筑路工作,但他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一颗扑在铁路上的热诚之心,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在他的指挥下,从塘沽到天津的铺轨工程仅用了80天就顺利完成,而且铁路的质量很好,“平稳坚实”,“桥梁车栈均属合法”。
1892年修筑滦河铁桥时,面对湍急的河水,英国、日本、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望之兴叹,束手无措,一个个相继败下阵来。这时,英籍总工程师金达不得不找詹天佑来试一试。詹天佑认真分析了以往失败的原因,仔细勘察研究了滦河地质情况后,决定改变桥址。他请来精通水性的人潜入河底,用中国的传统方法配合机器打桩,顺利建成了桥墩。大桥终于在詹天佑手下顺利建成了。詹天佑在工作中显露出的卓越才能使他的名声大噪。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他为正式会员。
l905年5月,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这是一条联结北京和张家口的重要干线。它全长虽仅201公里,但因必须通过地势险峻的燕山山脉,其中南口以北被称为关沟段的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带更是层峦迭峰,自古有“天险”之称,所以工程难度非常大。一些帝国主义分子根本看不起中国人,他们嘲笑说:“中国会修关沟这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国内也有些人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为中国自己承办这条铁路是“自不量力”。
1905年5月,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会办(后称总办)兼总工程师,主持该线铁路的建筑工程。詹天佑不畏艰难,不怕嘲讽,毅然接受了这一重任。他明确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又说,“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
在詹天佑的主持下,工程正式开始了。首要工作是进行线路勘测。要找到一条理想的线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詹天佑带领几个学生和工作人员整天冒着凛冽的寒风和漫天黄沙奔波在山野里。他白天忙于定点勘测,晚上不顾一天颠簸的疲劳,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在工作中,詹天佑持有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不时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串。‘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之于工程人员之口。数月之间,他们踏勘了三条线路,经过反复考虑后,终于确定了一条最理想的线路。
l906年初春,京张铁路正式开始从丰台铺轨。一开始,―詹天佑就坚持使用1.435米的标准轨距。他认为,中国真正统一要从铁路的轨距划一开始。铁路象人体的血管一样,要能周流全身。铁路四通八达,工商业便能跟着发展。
铺轨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铺轨开始的第一天,工程列车中有一节车钩链子打断,造成脱轨事故,影响了部分列车行驶。这时一些人乘机造谣说:詹天佑在钉道的头一天就翻了车,这条铁路不用外国工匠就靠不住。困难和挫折吓不倒詹天佑,闲话他更不予理睬,经过调查研究后,他果断地决定采用美国人詹内发明的垂直式平面自动车钩,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
从南口到康庄的第二期工程,是京张铁路中最艰巨的一段。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要开凿居庸关、八达岭两大隧道。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隧道长400米;八达岭隧道更长,是居庸关隧道的3倍,而且全是坚硬难凿的花岗岩。第二个难题是地势高陡,尤其是八达岭一带,平均每1000米就升高33米,如果采用正常螺旋式线路,列车难以爬上去。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更加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他在给一位美国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中外人士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了。将不只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人们将不再信任中国的工程师。”
针对上述两个难题,詹天佑通过反复勘查测量,认真研究思考后,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首先,他精心设计了两头对凿和中间竖井开凿隧道的方法。他把办公的地方移到工地,亲临现场指挥,对定线、定位、放炮等重要环节亲自过问。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两条隧道终于打通了。接着,他又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折返线路,即从青龙桥起,依山腰铺设“人”字形路轨,列车运行至此时改用两部大马力机车,一前一后,一推一拉,通过“之”交叉口再换方向,推的改作拉,拉的改作推。这种创造性的设计,既简易可行,又减少了线路的长度。
1909年10月2日,在南口举行了盛大的京张铁路通车典礼。许多外国专家和各国驻京使节、驻天津领事及清政府邮传部的官员们都前来参观,他们都为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的质量好、速度快和耗资少而感到惊叹。本来,据西方人估计,京张铁路需6年时间才能完成,而现在仅用了4年就胜利通车,并且节约工程用费356000余两白银。难怪人们称赞他是外扬国光,“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一生从事铁路工程工作,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对于这位为中华民族赢得荣誉和尊严的科学家,人们是不会忘记的。1922年,中华工程师学会在青龙桥车站为他建立了一座全身铜像以示纪念。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