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张锦秋,星空因你更璀璨

2022年05月25日
   

天上的星辰对我来说遥不可及,今天太空中有了一颗“张锦秋星”,这于我已经远远超出了奖励、光荣的意义,而使我的精神得到了一次升华。我,一名中国建筑师将与宇宙同存,永远眺望着中华大地繁荣昌盛,演进人类文明。――张锦秋

从今年5月8日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在浩瀚宇宙中拥有了一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星星――“张锦秋星”。

据了解,此次“张锦秋星”的命名,是经由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最终由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的。

在命名仪式上,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宣读了“张锦秋星”国际命名公报。“张锦秋星”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在江苏盱眙观测站发现的。公报称赞张锦秋是建筑业中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应用于当代建筑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张锦秋颁发命名证书。

79岁的张锦秋在致辞时十分激动,几度哽咽。她称获得命名的感觉“前所未有”,身为一名“将与宇宙同在”的中国建筑师,感觉自己“精神上得到了升华”。

她说:“我要感谢三秦大地的哺育和父老兄弟提供的创作平台,使我和我的团队能实现一个个小小的梦想。”谈及这份光荣时,张锦秋用了四个“属于”来表达,她说:“这份光荣属于中国的建筑界,属于古老而新生的陕西,属于焕发青春的古都西安,属于正在‘一带一路’奋斗的西部建筑工作者。”

 

师承梁思成

 

1936年10月,张锦秋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二人均是建筑系出身,长年累月奔波于各个桥梁、公路的施工现场。这样的奔波,不仅培养了张锦秋良好的适应能力,也培养了她对于建筑最初的感情。

但成为一名建筑家却不是她最初的理想。与那个年代的许多青年才俊一样,学生时代的张锦秋痴迷文学,几乎读遍了她在学校所能够借阅到的所有文学著作――唐诗宋词、三国红楼、以及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罗曼罗兰、巴金……借到最后图书馆老师告诉她,学校图书馆已经没有更多的文学著作可以借了。

她痴迷文学,深爱创作,自然而然地在心中做起了“作家梦”。

1954年,18岁的张锦秋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虽然没有继续用文字创作,却开始学习用砖瓦给城市写诗。

在清华,她一直在仰望着一个人――梁思成。在年少的张锦秋看来,对于整个系的学术和精神领袖,自己能够远远地仰慕梁先生已经很幸运了。日后能够直接成为梁公弟子,是当时的她万万没想到的。1961年,张锦秋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师承梁思成。

张锦秋对恩师的才华用了两个词来形容――“出口成章、倚马可得”。

1963年,梁思成从广西考察回来,对古建筑真武阁十分赞赏,要写文章,约张锦秋去作记录。

“那是个上午,大晴天。梁先生的精神不错,在书房里迈着方步,一句一句地讲,偶尔停下来推敲一下个别词句,又继续说下去。我一字一字地在稿纸上记。大约一堂课稍多的时间,他讲完了,文章也成了。就这样,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全文就刊登在当时的《建筑学报》上。”回忆当时,张锦秋说,“就是在那天上午,我才知道什么叫大学问家,我才对‘仰之弥高’这句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梁思成先生给我树立起了一个人生奋斗的标杆,引导我一生为之努力。”

 

自作主张的毕业论文

 

能够得到梁思成的亲自指导,是多少建筑系学子求之不得的荣光。但张锦秋却偏偏放弃了梁思成亲定的毕业选题,自作主张了一把。

张锦秋的研究生课题定向时,梁思成正在研究宋代的《营造法式》。作为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该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梁思成有意让张锦秋参与这项工作,通过系领导征求她的意见,没想到学生却是另有打算。

原因是张锦秋早对古典园林着了迷。在接到梁思成的邀请之前,她参加了莫宗江带队进行的古建筑考察活动,一起去了承德避暑山庄,以及无锡、苏州、杭州、扬州、上海的古典园林。此行让张锦秋对中式古典园林彻底为之倾倒,觉得“中国古典园林太有味道了,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我想学这个,跟谁也没有商量,就决定论文要围绕古典园林选题。当即就这样向领导作了答复。”

当时,这样的答复显然出乎所有老师、同学的预料,没有人想过会有学生放弃和梁思成一起工作的机会!

张锦秋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梁思成的书房,想要解释自己为何“自作主张”地定好了毕业论文题目。却不想梁思成依然笑容可掬,像往常一样坐在圈椅上,询问她研究学习的情况。

惴惴不安的张锦秋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不想梁思成并未责备,反倒鼓励她继续跟随莫宗江多下功夫。

梁思成接下来的话语成了张锦秋致力学习中国园林的指南:“他(莫宗江)对古典园林研究很深,不但对造型、尺度十分精到,而且对这种东方的美有特殊的感受,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情一景都能讲出许多道理。

“他又说小吴公(吴良镛)能从规划格局上着眼,从总体布置上分析,这对于大型皇家园林的研究十分必要。他要求我认真向莫、吴两位老师请教,在深与博两个层面上进行结合,认真地探讨和研究。”张锦秋回忆说。

 

为城市写诗

 

身为一名建筑师,张锦秋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在建筑创作的天地里,我却近乎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个写小说的文人。”

从1966年到现在,她一直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她将自己在清华研究的与绘画、文学交融的中国古典园林,植入到有三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古都西安。多年来,她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思想,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十分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从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群贤庄小区的“新唐风”创作,到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黄帝陵祭祀大殿及大唐芙蓉园等城市设计,张锦秋的设计中始终包含着一股乡愁。在她的塑造下,“乡愁”化身一种心灵景观,直观地存在于游子心中。而对张锦秋本人来说,她的乡愁中最多的,便是对古城西安的缱绻深情。不难发现,张锦秋的设计中有着极强的“为民”设计观,其作品与理念犹如乡土书写或田园言说。她认为,建筑是人居住和活动不可或缺的场所,蕴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作为出生于成都的陕西人,张锦秋说她已融入西安这片沃土,因此对西安城市及城市市民而言,才有了“一个建筑师与一座城市”的美誉,才有了市民对这位女建筑师的知晓、热爱与拥戴。

在命名仪式上张锦秋这样发言:“天地何其大,与君共勉之:建筑师不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文化的自尊、自觉、自信。因为,只有脚踏实地服务社会与服务大众,才能得道多助……”

 

(作者金磊系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总编辑)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张锦秋,星空因你更璀璨” 的相关文章

鉴湖女侠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一个晚清外交官在欧洲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

许银川:挑战永无终结

  获得中视股份杯年度总决赛冠军的许银川!在千年之初为自己开了个好头。于是我们也决定乘这个机会采访一下许银川。   背后的无奈“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这个冠军可是送给你父母最好的礼物啦!”我 笑着向许银川祝贺道。   可是许银川并不十分高兴,他告 诉我今年不一定能回家和父母及小妹 过一个团...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世称三保太监,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第一次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今科泽科德)。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