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恋――记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工程教育家张光斗
水之泽
银白色的线条,在绿色的草坪上默默流淌着,经年累月,无声无息。这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学楼前一尊雕塑??“水”。
不去大坝的日子,每个清晨张光斗都会提一只书包,拄一根手杖,出家门沿一条小路朝那“水”的方向走去,手杖在小路上磕出笃笃的音响。
岁月无痕,多少人生都沉积在这条小路的来来往往之间了。
他曾迎接了清华大学水利系的成立;
他曾创建了国内的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
他曾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培养了国内首批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
56年风起雨落,他一直走在这条小路上;50年花开花谢,他在小路那头的讲台上倾注了点点心血。时光带走了太多的记忆。然而,那些最珍贵的,却是永远带不走的,就像潮水退去留下闪光的贝壳。
“一条残留的钢筋头会毁掉整条泄洪道”,这个失败的工程案例,张光斗从上世纪一直讲到今天,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他教育理念的灵魂。
学生们的论文,如果没有经过实验论证或工程实践检验,他会立刻退回。他说,在水利工程上,绝不能单纯依赖计算机算出来的结果,水是流动而变化的,即使你已经设计了100座大坝,第101座对于你依然是一个“零”。
学生们回答问题,若只是按照书本一五一十地回答,他顶多给3分;如果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即便尚显幼稚,他也一定给5分。他说,在工程技术领域,如果没有创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
这位身材削瘦、思路开阔、总是有一些反向思维的先生,令学生们着迷。期间他说得最动感情的一句话:“做一个好的工程师,一定要先做人。正直,爱国,为人民做事。”这已成为几代学生的座右铭。
张光斗桃李满天下,许多人已经成为今天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栋梁之材,其中有16位两院院士,5名国家级设计大师,以及为数众多的高级工程师、教授。
张超然,1965年毕业,戴一副眼镜,斯文儒雅,现在是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浩,1977年毕业,高高的个头,魁梧沉静,现在是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资源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宁,1978年毕业,看过去像一名精干的体育教练,现在是水利部总工程师、目前水利水电界最年轻的设计大师。
还有清华大学的教授张仁、雷志栋、濮家骝、王光纶……
他们对先生共同的回忆是:赤子之心,特立独行,穆如清风。
2002年5月1日,张光斗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们,汇集了一本50多万字的论文集《江河颂》,献给了他们的老师。
古人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张光斗的快乐比古人更大,因为从他的课堂里走出的英才们,已经成为造福祖国和人民的参天之林。
1997年,85岁、患有青光眼、白内障、写字手发抖的张光斗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使用电脑。他每天伏身电脑前,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敲键盘。在他写下的大量书信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依然是对中国教育的思考与建议。仅在1996年到2000年,他写下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书信文章就有32篇。
1998年12月18日,在他的电脑里记下了这样一页:他给教育部长写完关于对《高等教育法》的读后感及建议后,当夜,患感冒,发高烧38.9摄氏度,被送进友谊医院。17天后出院,已经是新的一年了。
水,润泽着。在润泽中,它消融着自己,把生命给了种子,给了幼苗,给了孕育着果实的烂漫春天……
水之盼
张光斗老了,背越来越弯,视力也越来越差,行走已经离不开手杖和轮椅……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漫长而又短暂。
高寿之年,该是心静如水,可张光斗似乎有着越来越多的心事。
2005年8月13日,他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写道:
“人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后人造福。我一生为此努力,但贡献不大。中国人口众多,而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而洪涝干旱灾害频发。我为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节约用水努力工作,但这是全社会的事,很难解决。”
“我93岁,生活能自理,头脑清楚,无大病,是很不容易的。我还想为人民做些工作,对工程和国事写些文章,但行动不便,难有作为……”
这就是张光斗的心事。
每天早晨,他依然6点钟起床,下不去楼了,就拄着手杖在屋子里慢慢地转6圈,之后早饭,工作。生活俭朴、严谨,是他一辈子的作风。
上午,他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浏览当天的报纸和信件,凡他有所思考的,马上就会给有关部门打电话或者写信,提出建议。如果感觉问题特别重要,他就会搜集资料,拿出论据,写成文章投寄报刊,甚至上书中央。
1989年,张光斗与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的陈志恺就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联名上书中央,终究促成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被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水利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阶段。
1998年,张光斗等向工程院建议,设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最终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提出了总体战略。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一种忠诚与智慧却足以推动事业的长远进步。
张光斗的操心终是停不下来。
――看到哪个学生用完水后水龙头没关好,他就会跑过去,边关水龙头边大声训斥:“你们这些小年轻的,早晚有一天会尝到没水喝的滋味。”
――在参观工厂企业时,每听到主人兴致勃勃地介绍那些引进的先进技术与生产线时,他会马上跟一句:“在消化、吸收方面,你们做了些什么?”
忧之切,因为爱之深;爱之深,所以盼之切。这位老人最大的期盼是国家发展,人民幸福。
流水无语,被大地铭记。张光斗在中国水利事业中的卓著贡献,为人民和国家铭记。
1996年张光斗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同年获得中国工程院工程成就奖,2001年获得中国水利学会功勋奖,2002年获得中国工程科技领域最高奖--光华工程成就奖。
2007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给张光斗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胡锦涛在信中深情地写道――
从一九三七年归国至今,七十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为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建立了卓越功绩。先生钟爱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耘,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的品德风范山高水长,令人景仰!
胡锦涛真诚地祝愿张光斗继续为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和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水因情而深邃,因忧而厚重,因泽而广阔,因盼而绵长。张光斗一生为水痴恋,为水献身,因为他一生都深深地痴恋着千山万水之间的祖国和人民……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