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工程专家 > 正文内容

匠人营国

2024年02月06日
  他是一位温和敦厚的建筑界泰斗,曾手书“匠人营国”。

他一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理想,至今仍不离讲台。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

90岁的他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荣誉:2012年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把大红的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了吴良镛的手中。

成为“匠人”,是吴老18岁时作出的人生选择。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家庭。1937年日寇入侵,让他体会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楚。

1940年,他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开始了一生“匠人营国”的生涯。

1945年,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赴清华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他被梁先生推荐到美国学习,在大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深造;1950年,吴良镛毅然回国,从此再没离开清华。

虽然身处教学、科研一线,但吴良镛笃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从实践中来。从建筑到城市规划再到人居环境科学,这是吴老一生学术研究的轨迹,也是他毕生的梦想。

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的学术带头人,吴良镛不断探索着中国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理论的发展之路。他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他出版著作28部,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两部巨著,更是为他赢得了特殊的荣誉。

正是在导师梁思成的影响与感染下,吴良镛成长为新中国建筑界及建筑教育事业上的开拓者之一。“如果没有梁思成先生的指导,我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怎么样的了。”桃李满天下的吴良镛,今天依然忘不了恩师的教诲。“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给我的不仅是业务上的耳濡目染,更是对中国建筑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诚恳。”

从1984年他培养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起,一代代建筑新秀在吴老培养下脱颖而出。在退休前,他仍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做学问的学者。中风之后还不离讲台,现在仍在带博士生。

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吴良镛最大的追求。他积极参与天安门广场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规划,参与上海浦东规划、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规划、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等等,至老仍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少年时代“谋万人居”的理想。

菊儿胡同,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那里与繁华、喧闹隔离,与市井烟火相连。

20年前,这里实施了一项颇具轰动效应的旧城改造工程,北京首例新四合院脱颖而出。1988年,吴良镛受邀来操刀“动手术”。通过对菊儿胡同改造,他探索出一条旧城有机更新之路,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更凭此获得了在联合国授予的“世界人居奖”。

在科学研究和建设实践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蕴藏一直情有独钟,不仅在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视文化的影响因素,对历史文化名城古建保护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为宣传保护历史文物及自然生态环境不遗余力。1989年国际文化理事会颁发荣誉证书确认他“杰出的艺术事业及对人类艺术遗产有价值的贡献”,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他“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的称号。

吴老兴趣广泛,自小酷爱美术,大学期间接受的是巴黎美术学院式的建筑教育,领悟过宗白华、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等人的艺术境界。早在1944年他的水彩画《山村》就在重庆被选入全国第三届美展展出;1948年《吴良镛水彩画展》在美国匡溪博物馆展出;1981年《吴良镛画展》在西德卡塞尔大学展出;1979年参加北京书法协会展出书法;1986年参加北京水彩画展;1987年参加全国建筑画展;1992年在北京及南京举行《吴良镛画展》;1993年在澳大利亚举办个人画展;水彩画作品被选入《中国美术全集・水彩画卷》;《吴良镛画记》也已于2002年出版。

 

(新华社北京2012年2月14日电)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匠人营国” 的相关文章

谭铁牛:我的事业在祖国

     【简历】 谭铁牛,男,1964年1月生,湖南茶陵人。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00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1984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      1986年、1989...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曾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建筑奖。他和他的建筑一样令人心动且难以捉摸。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中,他使建筑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我一...

为了保护三峡一号文物――访葛修润院士

      2003年4月10日,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工地,现场气氛紧张有序,各项作业井井有条。至此,集“世界第一古水文站”、“长江水文资料宝库”、“世界水文史奇迹”等荣衔于一身的“三峡一号文物”,其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全面进入精心组织、精心...

王争鸣:科技筑就通向世界的路――记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争鸣

       五月中旬的北京,各国元首齐聚一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在千里之外,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也已提早感受到了这个盛夏的炙热,只有在一场黄昏的阵雨之后才感觉到些许的凉意。   位于西影路上的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以下简称“铁一院”...

《天开海岳》:港珠澳大桥我为你自豪

    每次回忆起“沉管”的场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都心有余悸:“在海里施工,很多情况估计不到。比如,沉管的时候,海里突然出现异常的波,波浪滔天,2米多高,周边都是风平浪静。我们用无人机拍下了这个场面,到现在也无法解释……”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

我所知道的吴良镛先生

    《群言》杂志约稿,希望我写一写吴良镛先生,再三推辞不获,只能勉为其难,略述我所知道的吴先生。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在1995年深秋,“不思量自难忘”,竟然已是20年前旧事。其时,建筑学院正接受桂林市政府委托,主持开展桂林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先生的及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