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工程专家 > 正文内容

谭铁牛:我的事业在祖国

2004年06月05日
     【简历】 谭铁牛,男,1964年1月生,湖南茶陵人。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00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1984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
  
  1986年、1989年,分别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硕士与博士学位

  1989-1997年,在英国Reading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工作,历任该系博士后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和讲师

  1996年底,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1998年初,回国
  
  采访谭铁牛真不容易,因为他太忙了,工作日程表已经排到了年底。身为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他有很多的科研工作要做,要指导几十个研究生;作为自动化所的所长,还肩负着管理、发展研究所的重任。用他自己的话讲,“在英国的时候睡8个小时觉,回国以后睡6个小时觉,当了所长以后睡得更少了”,但“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谭铁牛1964年出生在湖南茶陵县,升高中时考了全县第一名,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茶陵县政府和县一中的领导知道了他的困难,为他减免了学杂费。谭铁牛认为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就没有他的今天。1980年他考入西安交通大学信息控制工程系,198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9年谭铁牛顺利地获得了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通过公开竞聘获得了英国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他还被差额选举为英国第七届机器视觉和模式识别学会10位执行理事之一,成为该会有史以来第一位非英国籍理事。

  在英国期间,谭铁牛的日子过得很舒适,但他时时寻找回国效力的机会。“有一次,我问一位英国教授喜欢带外国学生还是喜欢带英国学生,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他当然喜欢带英国学生,希望把他的学术思想能尽快地传给英国人,我当时很受刺激。”1996年他申请中国科学院吸引留学生的“百人计划”并入选,1998年初他与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回国,实现了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折。

  回国工作不久,谭铁牛被任命为中科院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助理,他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开辟了生物特征人物识别与身份鉴定以及数字多媒体数据的水印化处理等新的研究方向,“作为一个搞科研的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选题,选题要把国家的需求、国情和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进去,因为我是一个国家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

  谭铁牛主持研制的智能轮椅作为优秀成果参加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成果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识别技术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利用虹膜识别技术,人们回家时既不用带钥匙,也无须动口和动手,瞅一眼,家门即可打开。”谭铁牛向记者描述了虹膜识别技术的诱人前景。

  2000年5月,36岁的谭铁牛担任自动化所所长。他强调要依法依章治所,所里形成了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他倡导所务公开,建起了电子所务信息平台,将所领导的工作日程上网,并设立了电子信箱。记者在所长电子信箱里看到,8月有职工反映所内照明不够,晚上行路不便,第二天便有了回复,增加照明设备。两年来,大家都认为研究所“环境更好了,人心更齐了,目标更明了,干劲更足了”。 谭铁牛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获得五四青年奖,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虽然回国后的收入比在英国少多了,但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国运兴,事业兴,我的事业在中国。”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谭铁牛:我的事业在祖国” 的相关文章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曾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建筑奖。他和他的建筑一样令人心动且难以捉摸。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中,他使建筑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我一...

为了保护三峡一号文物――访葛修润院士

      2003年4月10日,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工地,现场气氛紧张有序,各项作业井井有条。至此,集“世界第一古水文站”、“长江水文资料宝库”、“世界水文史奇迹”等荣衔于一身的“三峡一号文物”,其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全面进入精心组织、精心...

水之恋――记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工程教育家张光斗

    水之泽   银白色的线条,在绿色的草坪上默默流淌着,经年累月,无声无息。这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学楼前一尊雕塑??“水”。   不去大坝的日子,每个清晨张光斗都会提一只书包,拄一根手杖,出家门沿一条小路朝那“水”的...

江河作歌颂人生――记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两院院士张光斗

      一   张光斗1912年5月12日出生在江苏常熟鹿苑镇,其父张荔洲在常熟福山镇海关当职员,母亲浦氏在家操持家务,一家人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张光斗6岁开始上小学,他知道自己家境贫寒,供自己上学不容易,所以很用...

张光斗:江河作歌颂人生

    在清华大学西南角那处幽静而普通的教师住宅区里,一个竹篱笆围成的小院便是张光斗老人的寓所。院中有他已故夫人钱玫荫亲手栽种的两排整齐的玉簪花,使小院绿意盎然。进入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悬挂着的周总理的照片以及三峡工程、密云水库、葛洲坝水库的照片,显示出老...

王争鸣:科技筑就通向世界的路――记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争鸣

       五月中旬的北京,各国元首齐聚一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在千里之外,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也已提早感受到了这个盛夏的炙热,只有在一场黄昏的阵雨之后才感觉到些许的凉意。   位于西影路上的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以下简称“铁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