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理念 > 人生观 > 正文内容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五十八)

2024年09月16日

作者:张文木    转贴自:张文木战略

1.贪,现钱,有今没明,图眼前利益。
2.Chinamerica[1],意译为“中美国”,音意合译就是“亲美国”。
3.乱,本训不治。徒逞口舌之快,事败之因,国之大患。
4.孩子识字之于弹琴之类,前者是里子,有它可以饱暖走天下,后者是面子,好看不顶饥,只能让人将就一时。
5.稳,急于禾,无粮不稳。
6.糖,唐米。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云:
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自此中国方有沙糖。唐以前书传,凡言及糖者,皆糟[2]耳,如糖蟹、糖姜皆是。[3]
陆游的说法有大量的文献根据[4]。《新唐书·摩揭它》载云:
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环五千里,土沃宜稼穑,有异稻巨粒,号供大人米。王居拘阇揭罗布罗城,或曰俱苏摩补罗,曰波吒厘子城,北濒殑伽河。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5]
7.经常,经,理论也[ 6];常,常识也[7]。经不离常——这是在讲唯物论,常不守一——这是在讲辩证法。
8.老子有《道德经》,它本原是《德道经》[8],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中“道”从“德”出,即先讲“实事”(德)再谈“道”理,先谈“问题”,再谈“主义”的特点。在老子《道德经》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9],是说真“德”是有“道”之“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那种徒有虚表的无“道”之“德”,可称为“无德”。这与“道,可道,非常道”是同类判断句式:意即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言的,而可言之道则是形而下的,因而不是真“道”;“非常道”,接近于形而下的“德”。《老子》说万物“道生之,德畜之”[10],这与管子说的“德者,道之舍”是一个意思,即“德”是“道”的具体物质载体,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易·乾》:“君子进德修业”。这是后世先入“事实”再去“求是”、先“格物”再来“致知”、先谈“问题”再谈“主义”的认识方法的较早的表述。
9.春秋时期反对脱离具体对象的坐而论道的思想方法,到秦汉之际的《大学》中进一步演化为“格物致知”,它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核心思想的进一步阐述。格物,即先确定了事物的“德”性;致知,即后知事物的本性。学习之道,在于且也难于先明“实事”(“明明德”);明于“事”,方知“道”;明乎“实事”,方可“求是”。正可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东汉时,这种思想方法又被概括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中国学者对唯物主义方法论基本要求的通俗表达。源出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颜师古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这一古语作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从此,“实事求是”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概念。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把实事求是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而后宋人“器”与“理”关系的讨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及40年代中国共产党 “理论联系实际”的延安整风,都是中国春秋时期“德”、“道”关系认识的继续。
10.“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源于生活”思想的原始表述。《易》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1]
发现了的真理,不仅要用于解释和改变客观世界,而且还要用于解释和改变主观世界。《大学》对后者有着突出的贡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明德”,即明察秋毫于显现眼前的事物。其目的在于“亲民”即做新人,做新人才可“从心所欲,不逾矩”[ 12],才可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明察于事,方知处于特殊“德性”中的真理的有限性,方知“止于至善”乃“大学之道”。“知止”是“格物”的结果,“至善”是“致知”的结果。明乎有限性,方有“定”“静”“安”,方有思考问题的起点,方有安身立命之本,最终方能完成“亲民”(新人)的塑造或曰“世界观改造”的过程。“规定即否定”[13],当然也可以说“规定即肯定”,规定是“格物”,肯定则是“致知”,是“止于至善”。其中,“格物”是最基础的功夫。


————

[1] 2007年3月4日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发表《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中美国》文章,提出“中美国”(Chinamerica) 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为中国知识界广为议论的并由此推出“中美共同体”的构想。
[2] 如陕西小吃“醪糟”,可为一证。——引者。
[3]﹝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页。
[4]参阅季羡林:《糖史·印度制糖技术传入中国》,载《季羡林全集》第10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15页。
[5]《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列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第八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3页。
[6]﹝清﹞段玉裁注:“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44页。
[7 ]。《周礼·春官·司常》:“日月爲常”。吴树平等校点:《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
[8]《老子》最初又名《德道经》,书中的内容顺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与后世的《老子》是不同的。后世的《老子》,如王弼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等,均名《道德经》,其文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可能主要是被道教篡改所致。在先秦,韩非是第一个对《老子》做过系统研究和阐发的人,他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其内容的排列顺序便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韩非所见的《老子》应是古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老子》帛书甲、乙本,该墓主是西汉初人,死于文帝十二年,该帛书《老子》亦应是古本。帛书《老子》甲、乙本亦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韩非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相同。这说明古本《老子》是《德道经》,而非《道德经》。《德道经》与《道德经》虽只一字颠倒,但这充分说明《老子》最重视的范畴是德,不是道。来源,孙景坛:《关于道家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
h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gydjyjzdjggjwt.htm。
[9]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5页。
[10]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0页。
[11]《易·系辞下传》。
[12]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刘俊田、林松译注:《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1988年版,第92页。
[13]转引自[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页。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五十八)” 的相关文章

人类好“色”的六大境界

    一、无欲则刚 理论奠基人:释迦牟尼 所谓“众生重果,菩萨重因”,事情发生后,你处理的多么得当,多么完美,也不如在事情的萌芽阶段就作出或抑或扬的决断来得高明。好色显然是迷于外相,丧失了本我,所以在源头上就该破除对色的痴恋,做到心地澄静,无“色”可好...

残缺也是一种美,犹如断臂的维纳斯

  残缺也是一种美,犹如断臂的维纳斯   我想起了第一届《加油好男儿》的选手宋晓波。在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几场比赛中,宋晓波那犹如天使一般纯净的眼神,以及脸上时时绽放着的充满自信的微笑,让我浑然忘记了他成长背后的艰辛和曾经在人世间遭遇过的一切苦难。宋晓波的舞蹈虽然不是很专业,但每次看到他舒...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

      对于曾国藩此人,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课本里但凡讲到太平天国,肯定会提起曾国藩。曾国藩能以一个农家子弟封侯拜相,凭一介书生立军功,权倾天下仍得善终,毫无疑问,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富有智慧的人物。     智慧就是对事物...

处世和而厚  生平直且勤

      处世和而厚  生平直且勤   此联选自苏州拙政园绣绮亭西柱的行书对联。这是一副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格言联。   上联说为人处世要温和厚道。“处世”,指生活在人世间。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木本》:“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世之方焉...

杨绛先生的9句话,让你读懂生活的真谛

  杨绛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称作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也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杨绛先生的9句话,让你读懂生活的真谛,重新认识当下的自己!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

生命的精彩源于磨砺

      1、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  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认为自己最聪明,常常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怨恨,于是往往受人诋毁、咒骂,最后被恶意的诽谤所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