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精神 > 从我做起 > 正文内容

工程师时代与工程伦理的兴起

2021年11月21日
 

  本期主持: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工程师时代与工程伦理

  主持人语

  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工程大国,正在向工程强国迈进。近年来,工程伦理日益成为科技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实践证明,工程尤其是大工程,不纯粹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关涉道德、人文、生态和社会等诸多维度的问题,这使得工程师面临特别的义务或责任,工程伦理便是这种责任的批判性反思。在当代社会,人们免不了使用工程产品,免不了生活在工程世界之中,工程伦理因而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本期组织三篇文章,从不同维度探讨工程师时代的工程伦理问题,希望能引发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研究在发达国家日益受到关注,在21世纪初逐渐成为科技哲学界的国际性热门问题。这与工程和工程师在当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是紧密相连的。今天,中国已然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工程大国,工程伦理的研究和实践在中国毫无疑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工程师时代的来临

  一般认为,工程是调动自然界中巨大的动力资源来为人类所使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技术。在西方语境中,“工程”一词可以溯源至拉丁文ingenera(移植、生殖、生产),与拉丁语ingenium(灵巧的)和ingeniatorum(灵巧的人)有关。现代意义的工程出现于17或18世纪,以现代技术和科学的应用为基础,包括在19世纪下半叶才成为独立知识领域的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不过,社会工程和社会工程师在20世纪下半叶的出现却在西方招致了大量的批评,因为很多人认为社会与自然有根本区别,不能以工程方式来对待。

  与“工程”概念相应,工程师就是以工程为职业的人。“工程师”一词在西方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用来称呼诸如攻城槌、石弩和其他军械的制造者和操作者。也就是说,最早被称为工程师的人是军人或工兵。第一批工程教育机构由政府创建,为军事服务,比如1689年由彼得大帝在莫斯科创建的军事工程学院。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程师开始摆脱纯粹军事活动,称自己为“民用工程师”或“土木工程师”。1717年,工程师约翰・斯米顿在英国创立了非正式的土木工程师协会,他去世后更名为斯米顿协会。1818年,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创立,这是第一个官方承认的职业工程师组织,在差不多的时期,美国、法国、德国等纷纷成立类似组织,这标志着工程师职业正式出现。与工程师职业密切相关的是发明专利制度的出现,美国1790年、法国1791年开始用国家成文法保护发明专利。今天,成为工程师一般必须具备如下其中一个条件:完成正式的理工科大学教育,拥有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拥有政府机构认证的工程师职业资格证;具备工程师协会会员身份;主要从事具有专业水平的工程工作。

  在中国,现代意义的工程和工程师都是舶来品。古汉语中并没有“工程师”一词,它是近代洋务运动中人们依据“工正”“工匠师”“工师”等传统说法引申出来、与英语engineer相对应的新词汇,在清末民初一度与“工师”“工程司”等并用。中国工程师最早孕育于晚清的留美幼童群体以及船政留欧群体之中,代表人物如詹天佑、司徒梦岩等。最早的工程师职业团体是1913年詹天佑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华工程师学会,早期著名工程有京张铁路。欧美工程大规模扩张与工业革命和电力革命息息相关,主要是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大型公共工程如运河、铁路的建设,以及大型工业公司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已然进入了工程和工程师的时代,工程师成为了社会主流职业,工程成为了改造世界的主要手段,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工程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根本性的飞跃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工程从业者、工程师以及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长,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大型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举世震惊,中国开始向外输出先进的大型工程经验如水电站和高铁建设等,海外更有人将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归之为充分发挥了工程师能力的治国战略……这一切都生动地说明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也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工程师时代”。

  工程伦理历史变迁

  工程伦理伴随着工程师和工程师职业团体的出现而出现。一开始,人们认为工程任务自然会带给人类福祉,但后来发现:工程实践目标很容易被等同于商业利益增长,这一点随着越来越多工程的实施遭到了社会批判。人们日益认识到工程师因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拥有巨大力量,要求工程师承担更多伦理的义务和责任。从职业发展来说,工程师共同体强调行业的专业化和独立性,也需要加强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建设,因而很多工程师职业组织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将明确的伦理规范写入组织章程之中。从工程实践来说,好的工程要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工程师必须要解决社会背景下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工程方法是无法解决的,在工程设计中尤其要寻求人文科学的帮助。总之,工程伦理就是对工程与工程师的伦理反思,只要人们生活在工程世界中,使用过程产品,工程伦理便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按照美国哲学家卡尔・米切姆被普遍接受的看法,西方工程伦理的发展大致经过5个主要阶段。

  在现代工程和工程师诞生初期,工程伦理处于酝酿阶段,各个工程师团体并没有将之以文字形式明确下来,伦理准则以口耳相传和师徒相传的形式传播,其中最重要的观念是对忠诚或服从权威的强调。这与工程师首先是出现在军队之中是一致的。

  到了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开始有了明文规定,成为推动职业发展和提高职业声望的重要手段,比如1912年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制订的伦理准则。忠诚要求被明确下来,被描述为对职业共同体的忠诚、对雇主的忠诚和对顾客的忠诚,从而达到公众认可和职业自治的程度。

  20世纪上半叶,工程伦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效率上,即通过完善技术、提高效率而取得更大的技术进步。效率工程观念在工程师中非常普遍,与当时流行的技术治理运动紧密相连。技术治理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要给予工程师以更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程伦理进入关注工程与工程师社会责任的阶段。反核武器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和反战运动等风起云涌,要求工程师投身于公共福利之中,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到首位,让他们逐渐意识到工程的重大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社会责任。

  21世纪初,工程伦理的社会参与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之前的工程伦理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工程师伦理,谨遵社会责任的工程师基于严格的技术分析和风险评估,以专家权威身份决定工程问题,并不主张所有公民或利益相关者参与工程决策。新的参与伦理则强调社会公众对工程实践中的有关伦理问题发表意见,工程师不再是工程的独立决策者,而是在参与式民主治理平台或框架中参与对话和调控的贡献者之一。当然,参与伦理实践还不成熟,尚在发展之中。

  加强工程伦理研究

  作为科技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工程伦理研究是一种典型的问题学,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工程实现更好的使用和更多的便利”,或者可以表述为“什么是更好的工程”。工程伦理学家借助哲学和伦理学的方法,尤其是概念分析、反思性批判和全球比较等方法,结合工程实践的具体语境做出面向实践的可操作性的回答。

  总的来说,目前工程伦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工程伦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工程伦理的概念、特点、方法,工程伦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归属等问题;工程伦理的发展史与案例研究,包括工程伦理的观念史、实践史,以及典型的工程伦理案例研究;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和伦理准则研究,包括在工程设计、施工、运转与维护等各个环节中工程师所面对的伦理义务;大型工程实践的伦理考量研究,包括如何将伦理考量融入工程实践当中,如何让伦理学家参与大型工程实施过程,如何对大型工程进行伦理评价以及不同类型工程的伦理考量等涉及制度建设的问题;工程伦理教育研究,包括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实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以及与工程界在教育方面的合作等问题;工程伦理建设的公众参与与沟通研究,包括公众参与的原则、方法、程序、平台以及控制与限度,以及大型工程的舆论沟通、伦理传播与误解消除等问题;中国工程伦理问题,包括中国工程伦理的地方性与国际化,中国工程伦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外工程伦理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国大型工程的伦理等问题。当然,工程伦理研究内容归根结底要为提升工程和工程师的伦理水平服务,因而会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作者:刘永谋,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工程师时代与工程伦理的兴起” 的相关文章

挑战传统,为爱开道

      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幸福快乐、健康长寿。不同时代,不同家庭,经济状况总有差异,可是伴随各自的成功与失败,每个人都体会着不同的酸甜苦辣。在漫漫人生中,爱一直左右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她真切地影响着人类生命的质量。人类追求爱的如火如荼,人类尊重爱的忘我...

责任岂止只在“社会”

      最近,旁听了某法院对一起在校生犯罪案的庭审。法庭上,孩子的母亲痛心疾首:“我这孩子本来挺好的,都是让社会上的坏人给教唆坏了……”;孩子的班主任也当场感叹:“现在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对青少年的影响太大了……”这些话乍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可仔细一想,又觉得...

办公室的心理卫生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办公“硬件”水平逐渐提高,按说,人们的工作效率也会相应地提高了吧?   其实,并非如此。   “硬件”环境的改善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往往是“软件”条件�D�D办公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这个...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意识

      中国已进入小康社会,正在向高度商业化的社会迈进。传统的田园诗的生活已经或正在被打破,代之以核心家庭结构、高度个人自主的、等价交换形式的、强烈竞争性的、以个人才能和业绩为主要价值衡量的社会体系。中产阶级正在壮大,知识经济亦正兴起,传统意识形态退居次...

罪感、耻感与个人道义责任

      在中国的极"左"思潮泛滥时、特别是文革中发迹或接近发迹的文人学者究竟是否应当表示忏悔?这一问题因为京沪"二余"的笔战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笔者在此并不想讨论有关的细节,而只是将问题进一步引入国际文化的大背景,谈谈民族性中一些令人沉思的问题。   ...

学习12种动物精神

  对待第一份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从一个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因此,正确的工作观十分重要。刚入社会的新鲜人应该如何建立工作观?以下是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超过12年的专业人士给出的建议。   正确的工作观,有如人生路上的明灯,不但会为你指引正确的方向,也会为个人的职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