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做建设性与负责任的大国
2003年,大国关系比较突出的新变化反映在以下五点:一是美欧同盟关系出现严重分裂,美与欧盟之间竞争加剧;二是中美关系得到大幅改善,发展势头较好;三是中欧关系得以提升,相互间战略需求增大;四是日俄关系有较快发展,美日同盟不断强化,而中日关系则麻烦不断、进展迟缓;五是印与各大国关系均有实质发展及改善,印国际地位继续上升。
大国关系的分化重组表明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并未改变。
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坎昆会议的失败给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蒙上阴影,会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以印度、巴西与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美欧发达国家所提出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方案,认为其显失公平。该事件既凸显了南北矛盾及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团结的威力及其共同的经济发展权益。
世界经济亮点进一步增多,总体上全面复苏,但深层次问题继续存在并可能恶化。
面对错综复杂与极富挑战性的国际形势,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大智大勇、从容应对,不仅牢牢把握机遇,而且巧妙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使得中国外交更上层楼。
年初面对安理会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严重分裂,中国坚持以本国利益及中美关系大局为重,避免带头反美,对美单边主义的斗争把握分寸、处理得当、留有余地,赢得美方好感。在伊战爆发之后,中国又充分利用美陷入伊战、无暇他顾的机会,大力改善中美关系,在解决朝核危机中挺身而出,客观上替美“分忧解愁”,中方的善意与努力使美对华顾虑有所减少,并使两国关系进入了建交以来的“最好时期”;对于与我利害攸关的朝核危机,中国当仁不让,牢牢抓住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并在某种程度上担负起“领导”责任。中国在当事国之间频繁地穿针引线,相继承办北京三方与六方会谈,中方主持公道、积极主动、热心负责的表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称道;面对上半年国内及周边区域非典疫情爆发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开诚布公、公开透明、与邻通力合作的积极措施,不仅及时有效地遏止了疫情蔓延,而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与尊重;抓住时机,全力经营周边外交,塑造更为有利的周边安全环境。通过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与东盟间睦邻友好关系更为牢固。通过积极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多国联合反恐军演,中国与俄及中亚国家的合作更趋深化。而通过对“新安全观”的身体力行与积极宣传,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广受欢迎,其坚持走大国和平崛起的新型发展模式也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同;面对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鼓噪与压力,中国巧妙周旋,既坚决捍卫自身国家利益,又通过各种渠道对外耐心解释,积极宣传我市场化取向的汇率改革政策,从而有效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还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首次参加了八国集团所主持的南北领导人会晤。
总之,在保持内外政策连续性的同时,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危机的严峻考验,交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单,进一步树立起中国更富合作性与建设性的崛起中大国形象。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室)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