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品格 > 国格 > 正文内容

从自在的民族到自为的民族――近代中华民族的自觉

2004年08月01日
 

    从“五族共和”到“民族区域自治”,再到“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中华民族对自身的认识经历了三次飞跃,每一次都对自己民族的本质特征有了新的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西方殖民主义者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惊醒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求解放、求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认识自身、认识自己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关系以及自己地位、使命的历史。

  秦汉以来,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2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国曾经经历过几次分裂的时期,但不久即复归于统一。清代的中国是世界东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固定疆域的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集合体,它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也有了悠久的历史。但是,直到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成员对此却并无清晰的认识。那时的中华民族,不仅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而且对自身也知之甚少。

  20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惨烈的剧变。洋务派外御强邻的甲午战争失败了,改革派内争维新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还有救吗?谁能救中国?如何救?怎样使中国免遭被列强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结局,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需要回答的最迫切的问题。

  为了救中国,需要学西方。“民族”这一概念,正是那时随着西方各种社会政治学说的“东渐”而传入中国的。起初,人们对“民族”并无准确的界定和科学的理解,往往将其与“种族”或“人种”混用。但是无论如何,西方资产阶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民族理论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一起传进了中国。

  用上述理论观察中国的民族问题,梁启超提出中国应当“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其师康有为甚至早在戊戌变法时就主张“满汉一家”,用“中华”二字作为国号。他们提出的中国民族观,成为其整体上是错误的改良主义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后来为孙中山所接受。及至数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口号很快即为中国各民族、各阶层所认同。这标志中华民族对自身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不只是汉族一族的观点开始深入人心。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倡导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随之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且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中华民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对自身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这次飞跃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和成果,是找到了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形式―――建立单一制的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特点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的《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国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此后党和政府领导进行了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认定了我国汉族之外的55个少数民族,在全国建立起区、州、县三级民族自治地区,制定并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民族认识自身的第三次飞跃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民族理论界批判了文化革命期间提出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总结建国以来民族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同时,改革开放也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使得我国民族理论界得以从新的高度对中华民族进行再认识。1988年,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不久,苏东剧变,以苏联为首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易手,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多民族国家纷纷解体。中国作为东方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国,能否在新的国际环境中解决好国内的民族问题,成为又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正是这一现实的需要,引发了中国民族理论界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的大讨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积极领导和参与了这一讨论。江泽民同志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原因作出了理论上的概括,他说:“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第393页)他反复强调在今天实现国家现代化,反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阴谋中,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高举民族平等团结的旗帜,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此后,党还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彼此也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多次号召对干部和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但是作为一个自为的民族,则是近代以来在反抗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出现的。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到一个自为的民族的转变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觉醒,不断深化对自身认识的过程。今天,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一次伟大的复兴。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一定能够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从自在的民族到自为的民族――近代中华民族的自觉” 的相关文章

尚武

      战争,是摧残人类的最大灾难。在历史的长河中,残酷的战争曾让多少亿万地球公民死亡。在人类的激烈竞争中,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经得起战争的磨砺,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无数善良的人民都希望和平,但这良好的愿望并不能阻止一些战争的产生。因此,我们应有战争的准...

忧患

      无论何时何地,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只是挑战和机遇或大或小而已。发展得力,就是机遇;发展不力,就是挑战乃至灾难。任何一个懈怠、疏突、大意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一时的损失或许不明显,但在长远上将造成不小的损失。长期积累的懈怠、疏突或大意,足以令个人...

开放

    一个强盛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开放的国度。一个闭关自守的民族,不仅难以发展,而且不可能发达。只有开放的人,才能较好发展。一个自我封闭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不可能发达。  小平同志曾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不能依靠他人发展,我们要大力发...

爱国的六大误区

    在最新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20字准则中,爱国在众多品质中脱颖而出,成为公民最基本最首要的道德内容:如果连祖国都不爱,又如何能够对一个人提出别的道德要求呢?  中国字典中有一个令人汗颜的词汇:汉奸。在近现代中国遭受欺凌的岁月,是一大批被称作汉奸的人写下了民族历史中最屈辱黑暗的...

弘扬民族精神 讴歌民族脊梁

      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也总会在绝大多数人身上体现出惊人的力量,折射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民族的脊梁。   ●在全国上下与非典病魔斗争中,我们从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医务工...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

  今年是“五四”八十周年,也是二十世纪对“五四”的最后一个十年祭。   “五四”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启蒙运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的精神虽然长期湮没不彰,但是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五四”的精神力量越来越显得重要,它是全人类的需要,更是中国人民的需要。   中国的启蒙应该说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