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品格 > 国格 > 正文内容

头等强国要先有“头等强民”

2009年10月05日
   

前几天就见到了刘涛先生的新书《头等强国》,一直想说点什么,但不知该如何说,如鲠在喉,很不舒服。听说如今有很多人在做“头等强国”的梦,我没有见过,只是耳闻。有梦想当然是好事,总比浑浑噩噩好。我虽然没这样的梦想,但也不会反对别人有梦想。

直到看到国家统计局9月7日发布的一个报告,我才有了一点发言的欲望。这个新闻透露的是个喜讯,标题叫“我国已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揉揉眼睛,说的果然是我国在2008年底终于从长期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了“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但显然和“头等强国”的梦想还很遥远。

报告中另外两个数据,却又似乎显示出一些“头等强国”的气派。一个是2008年的财政收入有6.13万亿元,60年间增长985倍;另一个是外汇储备60年增长了近14000倍。财政收入也就是政府的收入,政府收入中还有一大笔非财政收入,数量也与财政收入不相上下。一个政府收入和外汇储备有如此天量增幅的国家,难道还不算“头等强国”吗?当然不算,因为还有另外的数据制约着,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60年间仅增长了18.5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目前还不到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

比较这两组数据,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头等强大的政府,大致是没错的。这个政府,可能比年年巨额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都要强大,但头等强大的政府,并不意味着背后就能成长出一个头等强国。近几十年来,有句口号一直很流行,叫“国富才能民强”,大家天然认同这个逻辑,很少有人辨析。然而,细究当下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可能都与这个逻辑有关。

国富民强这个概念,最早出自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原句是“民富国强,众安道泰”。从“民富国强”到“国富民强”,虽然只是颠倒了一下次序,但因果与逻辑关系完全不同。汉语的模糊性,使一个中国古代的常识性理念,就这么悄悄地被改头换面了。

财富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是一个古老的政治问题。从春秋之后,民富才能国强就成了政治家治国的一个常识。比如管仲说:“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论语》有子对哀公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荀子还对国富民弱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蹶”,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到北宋,王安石明确指出两者的逻辑关系:“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18世纪也曾问道:“国家是先以民众贫困作代价而使自己变富呢?还是让国民先富起来再实现自己的富裕?”结论是:“只有个人的富裕才能很快推动国家的富强”。

人们常言康乾盛世,岂不知“家天下”的康熙和乾隆在如何“藏富于民”上也动足了脑筋。有学者作过统计,康熙在位的62年间,不同程度地减免过天下的租赋有500多次,折合白银达1.5亿两,相当于当时4年多的全年财政收入。而乾隆更厉害,曾先后5次免除过全国所有州县的一年赋税,执政期间免除的赋银超过3亿两。据黄仁宇计算,康乾时代的个人税赋只有当时英国个人税赋的1/30,可见“盛世”之名并不是天下掉下来的。

举这些例子,只是想说“民富才能国强”曾是一个多么简单的政治伦理,今天却被各种花哩胡哨的政治思想,搞得含混不清。为何把财富集中在政府手中,无法成为头等强国,反而充满了社会危机呢?战国时代的尉缭子很早就指出:“亡国富仓府,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意思是要想亡国就把财富集中到政府的库房中,因为政府能控制的财富越多,各种腐败行为会愈多,社会矛盾便越激烈,贫富分化也会越厉害,社会秩序反而处在了一触即发的祸患之中。比如曾辉煌一时的秦与隋朝都是这样,虽留下了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大工程,但都崩溃于一时。如果国家的强大不是以民众的富裕为基础的,两者不是一个共同体,民众不仅会对政府的富裕漠然置之,对其衰败更是无动于衷,因为与民众无关,甚至盼望这样的政府衰亡得越快越好。如此一来,民众对政府的离心力,也会加速社会的崩溃。

据说刘涛的这本书,引用了很多方法来分析中国成为头等强国的可能。其实,中国能否成为头等强国,缺少的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政治理念。而是要在一些常识问题上,与人类经验真正形成呼应,这个梦想才可能有基础。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不是把政治或经济说得越来越复杂,而是如何说得越来越简单,因为问题往往出现在那些最简单的地方。比如,成为头等强国首先得有“头等强民”,没有这个基本逻辑的认定,谈得再多都是枝节问题。枝节越多,人们越糊涂。

政治学和经济学在今天表达得越来越复杂,不过是权力隔绝民众的一种技巧。人们研究究学问的目的不是为了模糊事实,或者分散民众的注意力,而是为了呈现一个社会的真相和对未来的远见。但学者们却在相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样的学问又怎能配得上政治、经济这样美妙的词语呢?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头等强国要先有“头等强民”” 的相关文章

尚贤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一个民族要想发达,不仅要培养大量的人才,还要广揽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秦国有一个短暂时间摈弃知识分子,国力马上受削弱,但是很快被纠正过来。一大批著名知识分子如...

尚武

      战争,是摧残人类的最大灾难。在历史的长河中,残酷的战争曾让多少亿万地球公民死亡。在人类的激烈竞争中,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经得起战争的磨砺,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无数善良的人民都希望和平,但这良好的愿望并不能阻止一些战争的产生。因此,我们应有战争的准...

开放

    一个强盛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开放的国度。一个闭关自守的民族,不仅难以发展,而且不可能发达。只有开放的人,才能较好发展。一个自我封闭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不可能发达。  小平同志曾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不能依靠他人发展,我们要大力发...

弘扬民族精神 讴歌民族脊梁

      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也总会在绝大多数人身上体现出惊人的力量,折射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民族的脊梁。   ●在全国上下与非典病魔斗争中,我们从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医务工...

尚武与算术

    尚武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尚武是可以计量的,用最简单的算术就可以计量出尚武的内涵。   1、假定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假定是有根据的,整个的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可以作证。具体到某一场战争,可以推迟,也可以提前爆发,甚至可以避免。但从长期看,战争是人类社会的经常现象。我这里要...

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军队的士气

      尽管一个国家在军事组织方面,具有极良好的规模,但是政府在同时却不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那么这个国家还是不会强盛的。也许像英国人,位置在一个孤岛上,有了强大的海军足以保护他们不至于受到外国人的侵略,所以一个银行家的头衔可以比军事上的勋绩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