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品格 > 国格 > 正文内容

“国学”与“国性”

2017年02月28日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上并没有“国学”这个词,也没叫“中医”的,没叫“国画”的。但后来为什么有这些东西呢?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个西学东渐不是一种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借助鸦片和炮舰强势进来的。当时,人们把西洋文化叫“西学”,就把中国固有的文化叫作“国学”;西方的医学进来了,就把中国的医学叫“中医”;西洋画进来了,就把中国的画叫“国画”;西洋的体操进来了,就把中国的武术叫“国术”。这都是为了与西洋文化相区别。“国学”一词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国学”实际上是中国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是那个很不幸的时代产生的。

    需要强调的是,“国学”与“国性”密切相关。“国性”是民族的文化个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凝聚的精神内核。曾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先生在《清华学校之过去、现在及将来》一文中说:“夫国家精神,寄于一国之宗教、哲学、文词、艺术”,文化精神渗透在里面,是通过这些东西来体现的,“此而消亡,国何以立?”也就是说,如果把国家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全部消灭掉,用西方的来替代,那么国家的精神、国性没有了,这个国家就消亡了。

    章太炎说:“国之有史久远,则灭亡之难。”孔子编《春秋》的历史功绩在于“令人人不忘前王”“令国性不坠”。这些思想观点对唤醒近代中国民众争取民族独立有积极意义。国难当头,尤其需要砥砺国人的民族气节,为此章太炎在苏州、杭州等地到处作国学演讲,办国学讲习班,提倡学习和践行《礼记》中的《儒行》篇。他说:“今欲卓然自立,余以为非提倡《儒行》不可。”因为《儒行》是“专讲气节之书”“《儒行》所述十五儒,皆以气节为尚”“今日而讲国学,不但坐而言,要在起而行矣”。《儒行》每一段都非常精彩,看了以后会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能够激励人去做一个大丈夫,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责任担当的人。

    严复在《读经当积极提倡》一文中说:“夫读经固非为人之事,其于孔子,更无加损,乃因吾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转而他求,则无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故曰经书不可不读也。”经典不是为别人读的。你是否读经,无损于孔子,孔子早已功成名就。曾经,孔子遭到口诛笔伐,但这有损于他吗?到了今天,我们还是要回过来学习儒家文化,还要汲取儒家经典中的优秀精华涵养人格。所以,严复所讲的这番话,每一句都掷地有声。

    梁启超也提倡国人熟读《论语》《孟子》,以为人格修养之资。他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现在,我们应该多读读这些经典,从中可以找到做人的准则乃至人生的方向。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国学”与“国性”” 的相关文章

尚贤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一个民族要想发达,不仅要培养大量的人才,还要广揽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秦国有一个短暂时间摈弃知识分子,国力马上受削弱,但是很快被纠正过来。一大批著名知识分子如...

忧患

      无论何时何地,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只是挑战和机遇或大或小而已。发展得力,就是机遇;发展不力,就是挑战乃至灾难。任何一个懈怠、疏突、大意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一时的损失或许不明显,但在长远上将造成不小的损失。长期积累的懈怠、疏突或大意,足以令个人...

弘扬民族精神 讴歌民族脊梁

      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也总会在绝大多数人身上体现出惊人的力量,折射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民族的脊梁。   ●在全国上下与非典病魔斗争中,我们从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医务工...

尚武与算术

    尚武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尚武是可以计量的,用最简单的算术就可以计量出尚武的内涵。   1、假定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假定是有根据的,整个的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可以作证。具体到某一场战争,可以推迟,也可以提前爆发,甚至可以避免。但从长期看,战争是人类社会的经常现象。我这里要...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

  今年是“五四”八十周年,也是二十世纪对“五四”的最后一个十年祭。   “五四”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启蒙运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的精神虽然长期湮没不彰,但是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五四”的精神力量越来越显得重要,它是全人类的需要,更是中国人民的需要。   中国的启蒙应该说是从...

梁启超:呼唤新民

    中国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集权专制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人匍匐在王权脚下的历史,习惯了下跪的中国人始终站不起来。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人形式上不再生活在磕头、下跪之中,但世世代代被奴役的命运使国人在思想上依然是跪着的。在精神上,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