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品格 > 国格 > 正文内容

正德、利用、厚生――中国文化的根本品质

2021年12月12日
 

 

今年(2015年),我到北大整整六十年了。我是1955年入的北大,到今年整整六十年。我们是北大第一届的五年制学生,1960年毕业,然后留校任教,到今年正好是五十五年的教龄。最近,我老在讲“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过去我老讲“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特质,哪来人文精神?

我们讲某一个特质一定是跟别的东西来比较,否则谈不上特质。所以,这里要跟西方的文化比较,跟人们比较关注的文化比较。我们大家现在关注的是科技文化,“科学”这个概念成为我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名词。我们现在无论讨论什么问题,人们不自觉地会说,你这个说法有科学依据吗?你这个说法科学吗?等等。但是没有人问,你这个说法合乎人文吗?这是今天这个时代使然。我们现在常常讲,这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所以人们潜意识里就会问问你这科学不科学。可是我要问一下大家,你的脑袋里的这个“科学”是什么含义、什么意思啊?有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点偏颇,现在很多问题恐怕也出在这里面。

我们中国的文化,它有比较鲜明的人文色彩。那么,“人文”这个概念说得清楚吗?我想这是说得清楚的,因为这是我们一个传统的概念。很早以前,《周易・贲卦》的彖传里面就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四时变化,以察四时,春夏秋冬;文明以止,用文的方法、文明的方法来止。文明,就是礼乐教化。所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中国的文化,也可以概括成“人文化成”。人文化成,就是通过礼乐的教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社会的风俗。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学记》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对个人来讲,就是不断地提升自我,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对社会来讲是什么呢?化民成俗。那么,怎么来化民成俗?用“人文”。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一个根本的特质。

我过去看过,最近偶然又看到我们近代有一位学者黄侃说过的话。他是章太炎的大弟子,他在探讨学问的时候说了很多很精彩的话。比如,他说:“所谓博学者,为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什么叫博学?博学不是我记住很多的东西,而是我明白事理多。又如,他说:“凡学问,无论何种,以平易近人为常,以不可思议为变。”这也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现在很多学问做得不可思议,而不是平易近人。他讲的一句话对我的触动挺大:“人类一切学问,当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三德。”

人类的一切学问,不是指哪一个专门的学问。大家知道这“三德”是从哪儿来的?――《尚书》。《尚书・大禹谟》讲到“六府三事”。“六府”――水火木金土谷,我们讲的“五行”也是从《尚书》里来的。“谷”字对人们的生活最直接,所以《尚书》里面特意加了一个“谷”。“谷”就是收藏的意思。三德,我想黄侃用的是他自己理解的三德,不一定是《大禹谟》里面原先的“三德”含义。原先《大禹谟》里面“三德”的含义,历来的注释者,包括郑玄、孔颖达,都把这“三德”归到领导者身上去,或者说,统治者身上去。作为一个统治者,他首先要有德行,自己要有德行,以德为政,政在养民。在今天来讲,对于官员的教育,这段话是很有意义的。

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正德,而政治领导的最终目的,是养民。后面的利用和厚生,都是对老百姓来讲的。“利民之用,厚民之生”。对老百姓而言,最重要的是养民,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不要苛征暴敛。所以,正德、利用、厚生,原来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但是我看黄侃说“人类一切学问”,显然不是刚才那个意思。我看到黄侃的发挥:我们做一切学问,首先是要对我们做人的德性有所提升,正德。也就是儒家后来讲的,“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之学美其身也,也就是正德。所以,一切学问,都要让它对于提升我们做人的德性有意义,这是最根本的。

第二,利用。这也不光是“利民之用”的意思,还有将这些学问运用到我们的人伦日用当中的意思,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付诸实践。利用到我们的人伦日用,这是我的一个发挥。因为我想黄侃也不是按照《大禹谟》历代的解释,而是从学问来讲,这个学问要能够利用。

第三,厚生。这些学问都要有益于民生。“民生”这个概念,同时也不仅仅是民生这个问题,也是每个人身体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人把卫生部称为“厚生省”。“厚生”的概念在《吕氏春秋》里也有,是放在养生里面来讲。但是我们厚生一定要有度,没有度的话反而会害了自己,所以叫做“毋以厚生而害生”。厚生,一个是要对我们民生有利,一个是对养生也要有利。

人类的一切学问都要以这三个“德”作为纲领来指导我们,这就是一种人文的思考:不是仅把它当作一个外在的、没有任何意义的物质世界。任何的物质世界有了人,它就跟我们人发生了关系,我们对于外在物质世界的一切的研究,都离不开我们人。说到底,我们一切的研究,都是为了人。不是为了人,我们研究它干什么?既然都是为了人,我想这三句话就很重要,尤其是第一条,正德。我们文化的人文特质,在这三个德里面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不是把客观物质世界看成是跟我们人没有关系的完全对象化的东西,而是跟我们人密切相关的,这也构成了中国文化根本的品德、品质。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正德、利用、厚生――中国文化的根本品质” 的相关文章

尚武

      战争,是摧残人类的最大灾难。在历史的长河中,残酷的战争曾让多少亿万地球公民死亡。在人类的激烈竞争中,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经得起战争的磨砺,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无数善良的人民都希望和平,但这良好的愿望并不能阻止一些战争的产生。因此,我们应有战争的准...

爱国的六大误区

    在最新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20字准则中,爱国在众多品质中脱颖而出,成为公民最基本最首要的道德内容:如果连祖国都不爱,又如何能够对一个人提出别的道德要求呢?  中国字典中有一个令人汗颜的词汇:汉奸。在近现代中国遭受欺凌的岁月,是一大批被称作汉奸的人写下了民族历史中最屈辱黑暗的...

弘扬民族精神 讴歌民族脊梁

      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也总会在绝大多数人身上体现出惊人的力量,折射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民族的脊梁。   ●在全国上下与非典病魔斗争中,我们从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医务工...

尚武与算术

    尚武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尚武是可以计量的,用最简单的算术就可以计量出尚武的内涵。   1、假定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假定是有根据的,整个的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可以作证。具体到某一场战争,可以推迟,也可以提前爆发,甚至可以避免。但从长期看,战争是人类社会的经常现象。我这里要...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

  今年是“五四”八十周年,也是二十世纪对“五四”的最后一个十年祭。   “五四”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启蒙运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的精神虽然长期湮没不彰,但是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五四”的精神力量越来越显得重要,它是全人类的需要,更是中国人民的需要。   中国的启蒙应该说是从...

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军队的士气

      尽管一个国家在军事组织方面,具有极良好的规模,但是政府在同时却不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那么这个国家还是不会强盛的。也许像英国人,位置在一个孤岛上,有了强大的海军足以保护他们不至于受到外国人的侵略,所以一个银行家的头衔可以比军事上的勋绩更为...